索引号 01525512-9-/2022-1026002 发布机构 保山市民政局
公开目录 社会救助 发布日期 2022-10-26
文号 主题词
浏览量
隆阳区7个强化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隆阳区全面落实中央、省、市相关政策要求,把兜底保障重点锁定在重病、重残、重学、受疫情影响、“主劳力”发生重大变故、劳动力明显不足等重点对象上,严防错保,盯死漏保,用好用足农村低保、特困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困境儿童保障、留守老人儿童关爱保护、残疾人两项补贴、价格临时补贴等社会救助各项政策,落实好重病、重残单人保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精准施保”,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一是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的运用。强化线上数据比对和线下入户排查,通过“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和“主动发现+自主申报”等方式,对困难群众、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因灾因病因疫情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情况进行信息比对、全面摸排和集中分析研判,及时发现符合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主动帮助其申请相关救助,运用各种救助方式,实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坚决守住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底线。

二是强化“救助渐退”政策的执行。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对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贯彻执行好“救助渐退”政策,对纳入农村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水平已超过扶贫标准但仍低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脱贫后可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做到“脱贫不脱保”;人均收入超过当地农村最低保障标准的,可给予半年至1年的渐退期,实行“救助渐退”,促进稳定脱贫。

三是强化政府救助平台的推广使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对接及信息互通,形成常态化预警机制并全面推广使用政府救助平台,畅通社会救助热线,实现了各项救助政策叠加使用,多个部门联合办理避免群众“重复跑”。2022年以来,全区救助平台申请受理2176件,办结2176件,办结率100%。

四是强化一次性生活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好基本民生兜底保障帮扶措施,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民政、财政等部门积极筹措并优先安排社会救助资金,于2022年7月,为2022年6月在册的41366名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按照100元/人的标准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共计413.66万元。同时,紧盯物价水平,积极对接发改部门,在满足条件时按要求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新冠肺炎疫情受影响。

五是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隆阳区从2022年7月1日起,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再提标。新提标后的具体标准为,城市低保由2021年的670元/人·月提高到700元/人·月,提高了30元/人·月,增幅为4.5%。;农村低保障标准由2021年5000元/人·年提高到5600元/人·年,提高了600元/人·年,增幅为12%;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除全市集中供养的特困救助供养人员按2021年标准1000元/人·月执行外,分散供养由原来的858元/人·月提高到910元/人·月,提高了52元/人·月,增长6%;集中养育儿童保障标准由2021年的1980元/人·月,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1280元/人·月,提高到1990元/人·月、1290元/人·月。

六是强化解忧暖心传党恩行动。为妥善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难问题,帮助贫困大学圆大学梦,隆阳区对2022年度孤儿、特困供养、低保对象考取大学的贫困大学生158名实施一次性临时救助,发放救助资金43.8万元。鼓励受助大学生积极树立起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刻苦学习、自强不息,以优异的成绩回馈社会。

七是强化“低保扩围增效”要求的落实。为落实国务院常务会有关低保扩围增效的要求,隆阳区严格执行家庭刚性支出扣减、低保救助“渐退”、低保边缘家庭中重病和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等政策,将按户施保和按人施保统筹结合起来,及时将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以及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切实落实“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规定,对遭遇突发性事故、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三个月无收入来源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城乡居民实施临时救助,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让制度更有容量,不断拓宽困难群众的保障范围。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城市低保对象3517户5131人,农村低保对象18564户33872人,特困人员2192户2493人;发放临时救助7749人次,发放资金806.77万元,人均救助水平1041.12元。

隆阳区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区社会救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