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从县城到河头的公路变化太大了!我亲眼见证了由土路到毛石路、毛石路到弹石路、弹石路到水泥路的改造过程,现在公路不仅扩宽改直了,还开通了公交车,大家出入既安全方便,又省时省钱,我们赶上好时代了!”说起公路的变迁,龙陵县龙山镇河头村70余岁的杨祖佑感慨万千。
路,是出行的希望,更是发展的助力。农村道路作为村庄的“毛细血管”,关系到乡村与外部世界的联通,也关乎产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十四五”以来,我市聚焦“四好农村路”建设总要求,抢抓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等机遇,全面整合交通、农业、林业等方面资源,全力争取各级项目资源和资金支持,科学谋划储备农村公路项目,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全市农村公路实现了由线成网、由通向好、由畅到美的历史性转变,成了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产业路和振兴路。期间,成功纳入云南省“十四五”农村公路项目库乡镇通三级公路351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4032公里、村道安防工程6765公里,总投资达60亿元。
在推动农村公路建设中,我市以建设“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为目标,认真落实国家和部省关于农村公路基本建设管理政策程序要求,牢固树立质量责任意识,严格把控设计审批、招标备案、质量监督、施工许可、变更设计、竣(交)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按照设计标准、技术规范和工艺流程施工。
各县(市、区)先后成立县级公路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农村公路工程质量全覆盖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心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十件惠民实事,细化目标任务,层层夯实责任,形成工作合力,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交通项目建设重中之重任务,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各县(市、区)用好用活“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等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的积极性、能动性。
2021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实施通乡三级路283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953公里、村道安防工程2617公里,危桥改造86座,总投资达43亿元。2025年,实施通乡三级路51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685公里、村道安防工程414公里,危桥改造7座,总投资达10亿元。
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方面,我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明确县、乡、村三级管养职能职责,制定年度管护目标任务,层层压实工作责任。以“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为契机,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结推广16种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以典型引领推进工作落实,确保农村“毛细血管”安全畅通。目前,全市农村公路PQI优良率、一二三类桥梁占比均居全省全列。2022年,我市成为第一个拥有2个全国“四好公路”示范县(昌宁、腾冲)的全省唯一州市,并获评全国“四好公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其中,昌宁县养护体制改革经验入选全国“四好公路”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2024年,昌宁县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充换电实施补短板试点县。
同时,全面推行“路长制”,全市共设置县、乡、村“路长”1049人、“路长制”公示牌农村公路4031条。县、乡、村三级路长联合带队,持续开展路域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杜绝了农村公路沿线堆放生活垃圾情况发生。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宣传,并指导村(社区)将爱路护路纳入村规民约,有效改善了农村公路路域环境,提升了全民爱路护路意识。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串联起了千家万户,铺就了广阔乡村的康庄大道,也托起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希望。
“截至2024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1073公里,5县(市、区)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通邮率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公路‘三通’100%。”市交通运输局负责人陈重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