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保山动态

滇缅路上的“孤勇者”

发布日期:2025-09-01 12:02     来源:保山新闻      点击量:

从2015年策划到2024年开机,滇西抗战文化影视从业者张学斌,用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滇缅公路》网络微短剧的剧本创作和拍摄。2025年3月,《滇缅公路》网络微短剧在全国79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六批全国重点网络视听节目”。

张学斌在拍摄抗战遗迹。

“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根本‘走不完’。”对于滇西抗战文化影视从业者张学斌来说,在滇缅公路上行走的近10年间,除了沉重的历史,他也邂逅了最美的风景。

“走不完”三个字,对于张学斌来说,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无奈。熟悉张学斌的人都知道,在施甸县文化馆工作的他,为了讲好滇缅公路修建中民夫的故事,他时常一个人、一辆车、一部相机、一本笔记本,以“苦行僧”的信仰奔走在滇缅公路沿线村庄,真实清晰的获得了滇西抗战中,民夫在滇缅公路修筑中的第一手资料。

十年磨一剑,在克服重重困难后,2025年4月22日,张学斌导演的《滇缅公路》拿到了广电总局的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并先后入选国家广电总局第六批“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推荐剧目;云南省2025年度“与时代同行”优秀原创网络视听节目。

施甸抗日江防遗址—大山头炮兵阵地。

从老兵到民夫

2012年,张学斌从施甸县农经站调入施甸县文化馆,当时,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寻访中国远征军老兵》节目拍摄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对滇西抗战历史兴趣浓厚,又在音乐制作上颇有天赋的张学斌,在一次参与寻访远征军老兵时,大家都希望他能为节目谱一首直抵人心的曲子。

当时,寻访远征军节目不仅在当地热度很高,也在省外受到了各方人士的关注。随着寻访的深入,所有参与寻访者都有一个共鸣:并非原创的节目主题曲似乎缺少了展现老兵渐渐远去,历史永远值得铭记的心灵之音。

其实,给节目一首好的原创音乐,是时任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张文军首先想到的,因为在与老兵的碰撞中,他心里逐渐绘就了一张从卢沟桥到淞沪、从南京到重庆、从昆明到仰光、从澜沧江到怒江、从保山到松山的一张滇西抗战的战略布局、进攻、撤退、攻防概图。他觉得,这一幅用血泪拼凑的滇西抗战图,用简单的语言是根本无法直抒胸臆的。

于是,在经过思考和沉淀,张文军终于把一首展现远征军老兵浴血沙场,舍生取义,默默无闻的词摆在了案头。

写好词后,张文军首先想到的是一同参与寻访的音乐爱好者张学斌,希望感同身受的他能用优美的旋律,为栏目增色添香。

接到为节目谱写主题曲的任务后,张学斌在每次寻访中都会格外注意老兵们的言谈举止,他希望能在细微处获得灵感,为谱出切题的音乐找到方向。

在每一位老兵的口述里捕捉音符,那些跳动的历史,一次次和张学斌隔空碰撞着,让他感受到小故事衬托出来的大背景,似千匹羽毛凑成一只栩栩如生的涅槃凤凰,让血肉饱满的滇西抗战历史文化之躯更加丰盈、润泽。最终,张学斌不负众望,很快就为张文军填词的《铭记》谱写出了灵动悠远的曲子。

“历史会记住一座大山,却常常忽略一抔泥土和一粒沙石。要了解一座大山的内在本质,必须从山脚的泥土沙石开始。”张学斌说,在参与寻访中,他不仅收获了感动和成长,也学会了在故事里捕捉容易被忽视,又具有时代意义的小人物与时代关系的线索,从而有了看见大山的眼睛。

因为参与寻访老兵的经历为其提供了一块走进身边历史的沃土,张学斌庆幸的同时,也隐约地感觉到,一颗让他继续叙述身边人、身边事的种子已经在心里悄然发芽了。

2015年拍摄团队与抗战老兵朱凤儒(前一)合影。

在《八乡地》上撷英

2015年,张学斌回到了老家施甸县何元乡攀枝花村,不远处,即是当年远征军反攻怒江的渡口——攀枝花渡口。

江水翻腾处,民夫撑着竹筏,在枪林弹雨中运送远征军渡江反攻的画面不断浮现在张学斌眼前。

面对安静的渡口,张学斌不由想起曾作过民夫的爷爷,当年就是在渡口为远征军撑竹筏渡江;想到奶奶也因为那天在江边看到了太多被江水冲上岸的尸体,导致她在生前一直不敢一个人出门。能一下子把远去的记忆再拉回,对于张学斌来说,这和寻访老兵的经历是分不开的,因为在国恨家仇的大是大非面前,军人和民夫,一样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保家卫国尽绵薄之力。

在渡口,张学斌不仅对小人物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老兵和民夫在滇西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有了融会贯通之感。

“应该讲一讲在修筑滇缅公路中民夫的故事。”张学斌觉得,在还没有学者对滇缅公路上民夫的故事做过挖掘整理前,自己讲好滇缅路上民夫的故事,或许能填补诸多已面世的史料及专著中,对民夫详细描写的空白。

2015年中旬,张学斌迈出了做滇缅路上“孤勇者”的第一步,开始一个人奔走在滇缅公路沿线村庄,寻访当年参与修筑滇缅公路的当事者和后人。

一开始自己找,后来很多人听说有一个人专门找那些曾经参与修建滇缅路的老人讲故事,慢慢地,有人开始主动联系张学斌:某村还有某人知道当年的事。在笔记本上精准的记下每一个线索的家庭地址、年龄后,张学斌会根据当事人的年龄,来决定寻访的先后,因为他知道,没有文字和影像记录的那些故事,如果只是通过口口相传,总有一天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为此,年长者,是张学斌首先拜访的对象。

在施甸县城遇到杨菊英时,她已91岁高龄。张学斌得知,1938年2月,7岁的杨菊英跟随母亲来到了滇缅公路筑路现场,作为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彝、白、傣、苗、傈僳、景颇、阿昌、德昂、回、汉等民族约20万各族民夫中的一员,杨菊英的母亲参与修路的单纯目的,就是想让当时7岁的杨菊英能在工地上吃饱饭。“母亲拿着锄头挖路,我就在旁边帮忙清理一些碎石。”杨菊英说,她记得,在沿线摆开的一条长达千余里的“人路”上,每隔3米就有一个人,许多路段是测量员在前面刚一测完,民夫们在后面就脚跟脚的开挖了。修筑滇缅公路的人群里,许多是老年人、妇女甚至是像她一样的少年儿童。

后来,杨菊英在工地上发烧,母亲为了给她找药,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有人告诉杨菊英,她母亲可能忍受不了恶劣的环境丢下她跑了;也有人说她的母亲可能在采药时摔下山崖死了……各种推测,在小小年纪的杨菊英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后来,无人照料的杨菊英被当时的乡长收留,长大后嫁到了施甸县城。斗转星移,尽管生活越过越好,但因为滇缅公路那一段惨痛的经历,杨菊英一直不敢再走近滇缅路,她怕想起母亲,想起不幸的童年。

几个月后,在抗战纪念日,张学斌在征得老人和她家人同意后,开着车子,时隔多年再次把老人带到了滇缅公路其中一段,故地重游和山河换新,让杨菊英泣不成声。

每一次寻访都在感动,再把感动化作力量,激励着张学斌把故事艺术化和具象化。

2016年,反映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有妇孺创造的奇迹——滇缅公路为素材的剧本《八乡地》完成创作。张学斌感言: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无法想象,要是没有滇缅公路,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将会怎样书写。

《滇缅公路》拍摄现场。

一片“羽毛”带来的回响

为什么把剧本取名《八乡地》?张学斌说,因为当时保山县在施甸设3镇8乡,故把从8个乡里汲取的故事称为《八乡地》。张学斌希望有导演能看上这个剧本,把它搬上大荧幕,让更多人了解小人物与滇西抗战的故事。

2016年中旬,张学斌开始试着把剧本投向外地,希望能获得导演的青睐,但都如泥牛沉海。

看不上是不是自己写得不够好?自问之余,张学斌又逼着自己,再次踏上了充实素材之路。1146公里,张学斌希望自己能尽量走完,同时,他也抱着“苦行”的结晶没机会面世的打算。

2016年底开始,张学斌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自驾在滇缅公路沿线,寻访了数百名曾经参与修筑滇缅公路的老人。后来,随着寻访路程和次数的增加,张学斌又借来了姐姐送货的面包车,解决了寻访路上的吃住难题。

困了就睡在车里,饿了就泡一桶方便面,张学斌在山里经历过暴雨拍打车窗的不眠之夜,也感受过在月朗星稀的夜晚看怒水东流的美好。也就是在对《八乡地》剧本的再次深加工中,张学斌通过捕捉到的真实却心痛的故事,重新给剧本赋予了更深的灵魂。

再次把剧本投给剧组后不久,张学斌终于收到了有导演愿意投资拍片的好消息,但由于坚持不把影片进行商业运作,面对两三次伸来的橄榄枝,张学斌一次次与自己的梦想失之交臂。为此,熟悉张学斌的人都替他惋惜,但张学斌却执拗地说:去商业化是对历史的尊重,如果最终没人愿意投资,我甘愿自己学习拍摄,让它以另一种方式让大家知道。

2020年开始,决定自己学习拍摄的张学斌多次自费到省外参加导演培训,并开始筹划拍摄以剧本《八乡地》为原型改编的网络微短剧《滇缅公路》。

2024年11月18日,在经过招募演员、募集资金后,在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和保山市广播电视局执导下,施甸县举全县之力协助支持,从全国各地助力张学斌重现历史的影视专业从业人员和当地很多志愿者汇集惠通桥,为《滇缅公路》网络微短剧举行开机仪式。这部拍摄地贯穿昆明、楚雄、大理、保山、德宏5个州市的网络微短剧,为观众集中展现了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及滇缅公路修建的艰辛历程和当代人追寻历史足迹的故事。张学斌说,让当代年轻人通过短剧铭记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是他坚持拍摄《滇缅公路》的初衷。

从寻访到完成创作,从筹划拍摄到正式开机,在滇缅公路上行走的十年时间里,张学斌是“孤勇者”,亦是答卷人,过程虽然艰辛,但这部30集,每集3至5分钟,总时长120分钟的微短剧,在送审后已定档于2025年8月31日,在央视频、七彩云端、爱奇艺、优酷、IPTV、华为视频等平台同步播出。

面对“苦行”带来的回响,张学斌说,这部剧能走到今天,靠的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团队,而是全社会对历史的敬畏,才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被更多人看见的可能。他希望在先辈们的精神指引下,《滇缅公路》的镜头,能让英雄的故事,在每个人心中,永不褪色。

文:字相禹;图:张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