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保山动态

杨善洲心中的那片“蓝天”

发布日期:2025-09-08 11:32     来源:保山发布      点击量:

编者按:为了将一个真实的“杨善洲”告诉给世人,《保山日报》周末版从7月19日开始连续选编刊发由当年杨善洲老书记的秘书苏加祥先生和女儿苏承莉共同完成的《两后之说——杨善洲精神启示录》。

从2018年至今,苏加祥父女俩对杨善洲事迹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认知角度的重访与追寻,围绕“杨善洲为什么是杨善洲”这一提问,以杨善洲的人生轨迹为全部背景,在一个个鲜活真实的叙事中展现杨善洲关于一个共产党员如何为官为人的至真理念和崇高风范,探寻杨善洲60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为民奉献的动力源泉,为新时代大力学习弘扬杨善洲精神亦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杨善洲和老乡在一起。 杨江勇 供图

杨善洲心中的那片“蓝天”

杨善洲曾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这样几句话:“一个人不能贪图小便宜,今天攥起一颗芝麻,明天就可能会想抓起一坨西瓜;今天想抱回一只鸡,明天就想牵回一头牛——想贪想占的念头,哪天会满足得了?”“就我本人来说,现在国家给我的工资,已经够我用了,我不再奢望更多的东西。如果除了吃和穿,身边突然堆出更多亮眼的东西——我有两个观点:一、它们对我毫无用处;二、它们都不是我的!”(1982年2月,保山地委秘书长陶如松向参加工作的秘书介绍杨善洲——录自苏加祥笔记。)

这些话,让我们窥见到杨善洲内心深处那一片空旷的“蓝天”。这片“蓝天”里只有白云,没有乌云浊雾。在秘书眼里,杨善洲平时无论去哪里,都一身轻松,除了为工作焦心费神外,看不出他为自己的任何私心杂念而心事重重。所以他在笔记本上为自己定下了“不多吃,不多占,不渣筋(保山方言:占小便宜)”的为人原则,其背景就是身后的那片“蓝天”。因此,他在退休之前和退休之后,一直被人们誉为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好官,这与那片“蓝天”不无必然的逻辑联系。

有人问过他:老杨,你这一生到底想没想过一些具体的事,比如对家务事的“留心”和处理?他回答:“想过。特别是母亲在小河边送我时转述的席老师的那句话,让我一辈子都在想着:该怎么兑现?”

“对老人的一句随意之语,竟然这么垂记于心?为什么?”

“一是我入党那天,组织上找我谈话时我说过的那句话:‘把自己的一生都准备交给社会’——一个人自己说过的话,不应该不算数吧?二是我本人是穷苦出身,总巴望着尽快过上好日子。我手中有着国家发给我的工资,家里也有了耕种的土地,我们家的日子倒是一天一天地好起来了。可身边那些人的日子,到底什么时候能真正地全部好起来,老是揪扭着我的心。再一个是我胸口里的那颗良心:你我都是在土地改革时期出来参加革命的,曾经发过誓:把身边穷人的日子一起带向‘吃有碗,穿有衣’的方向。可从当县委书记到当地委书记,已经二十多年了,身边那些人的日子,还没有叫我彻底地满意过——有时我真怀疑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这地委书记的帽子,到底还能不能再戴下去了?”(1984年8月,杨善洲到昌宁县更戛乡查看“红风”灾情时,跟土改时期跟他同一时间参加工作的一位党委书记的谈话记录——录自苏加祥笔记)

“良心”这一词语在杨善洲口里不知出现过多少次,他的秘书说,已经难以确切地记录下来。人们或许都知道这样一个常理:对良心这一社会伦理的理解——“怎样说”和“怎样做”,毕竟是两码事。将“话语”兑现成为一种可以践行的事实,这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仅仅只是一种个人品格的考量,同时,也是对自己人生命运质量能否长久面对阳光的一个内在品质的监测。

监测达到标准,或许一生就会顺风顺水;监测不及格,一生或许就会风起云涌、波兴浪起。

杨善洲曾在自己笔记的扉页上记下这样一句话:“不摆官架子,甘当普通人。”这成了他一生权力职责的“蓝天”,也是一生都在监测自己为官行为的“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