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种烤烟,拉一车水最远要100元,近的也得50元,3方水只够浇一小块地,成本太高了!”日前,隆阳区丙麻乡叠水村村民姜世彩看着连片的蜜薯地,想起过去仍感慨不已。

曾经的叠水村,村名带“水”却无水可用——东河水流穿村而过却沉于谷底,1万余亩耕地因山高坡陡深陷“靠天吃饭”的困境,高海拔地块灌溉全靠拖拉机从外村拉水,农户守着土地难见收益,村集体经济更是长期“薄底子”。
转机,始于沪滇协作跨越山海的援手。2022年,在沪滇协作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723万元的自然能提水项目落地叠水村,其中650万元来自沪滇协作资金,剩余73万元由乡级自筹。上海援滇干部坦言:“脱贫成效巩固,产业是根基。我们走访调研时发现叠水村‘缺水’是制约发展的关键,立刻协调资金、对接资源,就是要把‘解渴水’送到群众心坎上。”

丙麻乡村干部多次实地勘测,最终利用叠水大沟每小时1400立方米的流量和42米落差,建成了无需用电用油的自然能提水装置——水能转化为动力,将水稳稳提到371米高的坡地,24小时不间断运行,不受阴晴影响。配套建设的1座取水口、1座1000立方米调节池,以及总长近1.1万米的输水、配水、提水管道,不仅覆盖叠水村,更辐射周边上庙村、白玉村等5个村及西邑乡乌马村,彻底解决了1万余亩耕地的灌溉难题,2万余名群众直接受益。
“水通了,群众的底气就足了!”叠水村党总支书记何再春拿着账本算了笔明白账,“以前烤烟亩产最多4000元,现在水直接送到地头,亩产一下涨到6000元,单是2000亩烤烟,一年就多收400万元!”村党总支副书记张相锜也补充道:“原来村民只敢种麦子、玉米,现在敢闯敢试了——4700亩烤烟连片生长,1300亩柑橘挂满枝头,500亩贡菜、600亩蜜薯长势喜人,连油菜、玉米都能实现错季种植,土地‘含金量’翻了好几番。”作为管理员,他在手机上就能远程操控提水设备,日提水量达2460立方米,随用随抽,彻底告别了过去“人背马驮”的取水历史。

村民们的获得感,藏在实实在在的收入里。“我家现在种了5亩烤烟、3亩蜜薯,还套种了2亩贡菜,一年收入比以前多了3万多!”村民李大哥笑着说,“不用再天天琢磨拉水的事,省下的时间能精耕细作,作物品质好了,收购价也高,日子越来越有奔头。”老党员姜世仁更是感慨万千:“我儿子种20多亩烤烟,以前每年光拉水就得花3000块,还耽误劳动力,现在这笔钱省下来,攒几年就能买辆车了!”
“自然能提水项目是沪滇协作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我们破解山区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丙麻乡党委书记王春秋表示,“过去‘水低地高’的困境,让优质耕地只能‘靠天吃饭’,产业发展始终迈不开步子。如今有了稳定灌溉,不仅让1万余亩坡地变成了‘金土地’,更激活了群众的种植热情和乡村的发展动能。我们正顺着这股势头,像发展油菜花文旅融合那样,推动特色作物种植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深度结合,让‘治水成效’转化为‘增收实效’,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

随着自然能提水项目落地,水肥一体化现代设施也同步推进,丙麻乡农业彻底告别“靠天吃饭”,转向智能化、集约化发展。更令人振奋的是,叠水村的集体经济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过去的“家底薄”,一跃成为东山片乡镇中首个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的村,不仅维修了村内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大幅提升。
如今的叠水村,昔日“穷洼洼”的旧貌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的产业田、整洁的村庄、村民脸上的笑容。沪滇协作架起的山海连心桥,让一汪清水不仅润了耕地,更富了百姓、强了集体,助推叠水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产业旺、百姓富、生态美的“叠”变之路。

陈 鹏 李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