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首批务工人员踏上新征程
转移就业是促进群众增收、促进乡村振兴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的途径。一年之计在于春,年初六早上,施甸首批外出务工人员踏上新征程。

“致富信息千万条,立即行动第一条,为了来年钱包鼓,今天辛苦就辛苦!出发!”在施甸县人社局大门口,即将踏上征程的务工人员正开心地喊着励志口号。家住施甸县太平镇莽林村的张品香第一次外出务工,对于没有外出经验的她来说,大巴车直接到家门口接并送进厂里,这种“点对点”服务让她十分安心,也让她充满期待。


“我第一次出门,有车到家里接,把我们送到厂里,挺方便、安全的。希望到厂里能学到技术,能挣到钱,让家里的生活更好一些。”张品香说。家住施甸县仁和镇査邑社区的村民苏云潮也是此行中的一员,对于此行,他信心满满。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早出门、早就业、早有一份收入。进厂有什么期待?就是工资待遇方面有所提高。”苏云潮说。




据悉,这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共有42人,主要前往浙江等地,他们将进入净水器和缝纫机生产工厂。施甸县紧扣“3815”发展目标,围绕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早”和“快”二字针,抓住春节前后100天黄金时间,大力实施“转、调、稳、培、创”等转移就业“提质增效”帮扶和就地就近就业行动措施,促进农民增收。

“今年我们计划转移就业的目标是14.5万人,转移就业到省外的是3.3万人。春节期间,到各乡镇各村组织召开返乡人员座谈会、村级招聘会、入户宣传,把就业岗位送到千家万户。”施甸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院长、就业中心负责人蒋张科说。
昌宁县“红色劳务”暖心出行
1月27日,大年初六上午,昌宁县2023年第二批“红色劳务”省外组织化输出欢送仪式顺利举行,131名农村劳动力,怀揣希望,精神抖擞踏上赴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寻梦打工之路。

2021年以来,昌宁县21个试点村“红色劳务”输出1023人,经过一年半的试点,总结提炼,不断创新,在124个村社区全面推开。党建引领下的“红色劳务”,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人力资源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劳务经纪人”的市场化作用,不断挖掘基层党组织潜能,实现省外转移向高质量省外转移提升,以“稳就业、保就业”为重心,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签订合作协议的优质人力资源公司,化被动为主动,把招聘会开在了田间地头,甄别年龄、性别、工种,有针对性推介岗位;十三乡镇齐发力,搭好返乡座谈“戏台子”,微信群发大喇叭,呼吁富余劳力“闯南北”;人社部门牵好头,对接服务输出“一条龙”;乡村振兴、工、青、妇,顾好留守成员“后方田”。“红色劳务”点对点一站式输出,既确保了老百姓岗位自选,又确保了薪资待遇稳定、劳动维权到位、留守服务完善,提升观望群众省外转移意愿,让有心人想出去、能出去、出得去。

外出务工人员杞仲彬说:“今年外出打工是第三年了,作为劳务输出他们组织我们输出去,我们也能够挣到钱,家里边也放心。如果说还有老乡想找工作,我们还是认为跟着红色劳务输出去比较好。 ”

大表哥人力资源服务云南有限公司法人毕可璟表示:“今天是我们公司组织的第一批工人出发上海、江苏厂区的日子,也是由我亲自带队将大家送到目的地,通过这种保姆式的服务让大家放心、让家人安心。同时,通过这种以红色为契机我们公司本着找得出、送得到、送得好、留得住的原则为企业实现配套服务。”
疫情影响的三年来,昌宁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初心、决心和信心没有变,始终秉持推动劳务输出、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千方百计做好服务保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稳岗就业、安心务工。

昌宁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李莹说:“大年初四以来昌宁县开展红色劳务组织化输出163人,其中脱贫户34人。红色劳务是经过一年半试点后总结提炼出来的党建引领一站式输出模式,签订合作协议的优质人力资源公司将招聘会开到了田间地头,各村社区搭建村一级招聘座谈平台,既确保了老百姓岗位自选又确保了岗位薪资稳定、劳动维权到位、留守服务完善。2023年昌宁县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期间,红色劳务点对点输出将不少于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