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务资讯  >  保山动态  >  正文

保山动态

东河之治:以面源治理促东河水质改善

发布日期:2024-02-29 08:46     来源:保山广播电视台      点击量:

保护母亲河

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质变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有效整治这一污染源,我市在东河治理过程中,以“强化调控”为抓手,通过“三减六增”,调整优化东河流域种植结构、推广综合种植养殖模式,并通过“一控两化”,加强东河流域养殖规范化管控、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促进了东河水质的持续改善。

“A区地块水肥不足,赶紧补,A区地块电磁阀已打开……”这里是位于隆阳区金鸡乡的保山现代农业园,这个现代农业数控中心是整个园区的中枢,园区覆盖范围内的每一个种植环节都在它的掌控中。

监测员杨洋介绍:“数控中心通过收集作物生长要素,将温度、阳光等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相匹配,达到对水、肥、药的科学精准管控。”

保山现代农业园是隆阳区实施东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试点项目,共投入财政资金548万元,推动国有企业保山保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568万元,为园区9400多亩农业基地建设完善的农业设施,植入了“智慧脑”“电子眼”“听诊器”等智能设备,使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融合,提升了园区自动化水平,不仅实现了种植结构优化、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还对用水、施肥、用药进行有效控制,减少了东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

保山保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建琴说:“通过科学管控,有机蔬菜种植周期缩短约15%,亩产提高约20%,亩均收益提高约20%,而每亩每年可节约用水120到200吨,节约用肥50到100公斤,节约用药800到1000克。”

此外,基地的每个区块范围内,都修建有一个智能尾水稳定塘,所有的农业生产尾水汇总到稳定塘里后,都能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监测。

“如果达不到排放标准,(尾水)通过回抽再次进行灌溉,通过自然吸收分解的方式,有效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保山保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建琴说。

在东河治理中,我市有序打出了系列“组合拳”,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制定了《东河流域“十四五”种植业结构调整方案》,按照“三减六增”的要求,2022年以来,东河流域累计减少非绿色有机蔬菜、地栽花卉、西瓜三种作物种植面积9957亩,增加水稻、玉米、豆类、油菜、绿肥、烤烟六种作物种植面积共39629亩。

此外,按照“一控两化”要求,我市还制定了《东河流域畜禽养殖分区分段分步骤管控实施方案》,加强养殖规范化管控,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目前,东河流域31064户畜禽养殖户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4.36%,2022年东河流域化肥施用量较2021年减少197吨,农药施用量较2021年减少71吨,2023年也实现了持续减量。

隆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标介绍:“通过近三年的整治,东河流域13个乡镇(街道)种植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种养结合、循环发展更加紧密顺畅,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达到阶段性整治要求,对东河水质的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东河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没有成熟的治理经验可以照搬,只能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实践中找寻突破。我市在东河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中采取的一系列“强化调控”措施,有效削减了入河污染负荷,为东河“减负”发挥了积极作用,既扮靓了东河的生态颜值,也促进了农业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