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昌宁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将“‘昌宁红茶’打造成世界级知名红茶品牌”的部署要求,聚焦体制机制领域短板,以机构、职能、队伍的“重塑、重构、重建、重启”助力发展“茶经济”,不断擦亮“千年茶乡”知名品牌。
紧盯需求,重塑机构职能。昌宁县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成功申请“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县茶园面积达31.5万亩,有75%的农业人口涉茶种茶,“茶钱”占茶农收入的48%,茶叶产业是富民强县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原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主要负责茶叶新品种推广、生产加工指导、技术咨询等工作,机构职能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质量发展需要。新设立的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明确了“产业规划、技术研发、品牌发展、文化挖掘、市场推广”5项工作职责,以机构职能的重塑和转变,更好地服务全县“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
科学定位,重构工作体系。原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作为县农业农村局所属股所级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低、独立统筹协调难,且“大农口”任务繁杂,茶叶工作职能不突出。新成立的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设置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8名,专门负责全县茶叶产业发展工作,成为县域产业特色机构。通过机构独立设置、升格管理、重新定位,更加有利于县委、县政府统筹茶叶产业发展,加快推动茶叶产业全面振兴。
精准选人,重建专业队伍。原县茶叶技术推广站在职事业人员17人,茶叶类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0%,队伍活力不强、专业能力不足。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成立后,按照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要求,组织、编办、人社等部门协调配合,通过“组织选拔一批、公开招聘一批、人才引进一批”的方式,有序选配事业人员14人。其中,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提高至78%,充实了茶学、电子商务等急需人才。此外,通过柔性引才方式,聘请11名省内外知名茶叶专家担任昌宁县茶产业发展技术顾问,建成专家工作站2个。
聚力发展,重启服务功能。县茶叶产业发展中心成立以来,全力抓好绿色有机茶园建设,开展11.2万亩有机茶园转换认证工作,完成低产茶园改造3000亩、标准化茶园建设9600亩。开展“10个专项行动”整治茶叶农残,建成西南大学茶叶科技小院和茶叶“K检云数据集成应用中心”、高标准品控中心、农残检测实验室。组织企业参加茶博会5场次,举办“昌宁红茶”品牌专场推介会4场次,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开展茶叶技术培训10场次,培育“全国农业技术能手”1人、本地“土专家”36人、茶叶实用型人才1700余人。2024年,昌宁县先后荣获“茶叶科技创新示范县”“全国茶业重点县”称号,“昌宁红茶”品牌价值以85.69亿元位居全国第四、云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