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县区动态

【乡村振兴】永福村:一片桑叶织就振兴路

发布日期:2025-07-03 18:00     来源:水墨施甸      点击量:

盛夏时节,由旺镇永福村的桑园里绿意盎然,桑叶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走进村民的蚕房,蚕宝宝正“沙沙”地啃食着新鲜的桑叶,雪白的蚕茧在竹匾里堆叠成小山——这幅充满生机的图景,正是永福村依托桑蚕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从祖辈传下的 “绿叶子” 到如今村民手中的“金茧子”,这个小村庄用七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为传统桑蚕产业的 “破茧” 之路写下了鲜活注脚。

“在家养蚕,既能照顾上学的娃,又能守着老人,今年头批蚕茧卖了30多元一斤,比种玉米划算多!” 桑农李艳一边给蚕宝宝添桑叶,一边算起了增收账。在永福村,像她这样选择留乡养蚕的村民有 400多户,这份选择的底气,源于村里对传统产业的深耕细作。永福村的桑蚕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从原来的零星种植,到规模化发展后的连片桑园,产业根基越扎越稳。村里通过 “农技员驻村指导+季度培训班”的模式,每年开展蚕病防治、桑叶丰产等技术培训12场次,让村民从“凭经验养”变成“按技术养”。2000 年成为施甸县种桑养蚕示范点、2005年获评“蚕桑生产示范村”,这些荣誉背后是740亩桑园的蓬勃生长,是年养蚕1600张的稳定产出,更是传统产业对村民“钱袋子”的持续滋养。

如今的永福村,田间是望不到边的“绿浪”,蚕房是堆成山的 “白雪”,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用最朴素的劳作,让“春采桑、夏养蚕” 的传统,结出实实在在的致富果。“光卖蚕茧赚的是辛苦钱,把蚕丝做成被子,价钱能翻几番” 这是永福村第一批“吃螃蟹”的村民们,在江浙考察后带回的“新想法”。几年前,5位村民自发组队南下取经,白天在丝绸厂跟着师傅学煮茧、缫丝、拉丝,晚上在宿舍里记笔记、画流程,3个月的“学徒期”结束时,每人带回3本写满了的笔记本。学成归来后,他们带头办起了村里第一批蚕丝加工厂。“老字号” 蚕丝被厂坚守“一茧一丝不掺假”的传统工艺,从周边村寨收茧加工,年产820床蚕丝被,5万多斤蚕茧在这里变成柔软的被褥,通过县城实体店走进千家万户.“永福丝绸”则玩起了新花样,年轻的负责人带着员工拍短视频、开直播,把蚕丝被的制作过程搬上屏幕,一年卖出1600床;10万斤蚕茧加工的产品通过快递发往武汉、南京,最远还卖到了新疆。

如今,村里已有5家规模化加工企业,从桑叶种植到蚕茧养殖,从蚕丝加工到成品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悄然形成。村民们的收入也从“卖蚕茧的单份钱”,变成了“养蚕+务工+分红”的多元账,2025 年上半年,仅加工环节就为村民增收超80万元。从一片桑叶到一床丝被,从田间地头到线上线下,永福村的桑蚕产业早已跳出“种养”的局限,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织出了一条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的宽阔道路。而那些穿梭在桑园与厂房间的身影,正用勤劳与智慧,让“破茧”的故事继续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