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陵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围绕“打响龙陵高海拔精品咖啡”目标,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成立工作专班,编制产业规划,出台指导意见,聘请顾问团队,创新举措做好咖啡“土特产”文章。2024年,全县咖啡种植面积2.66万亩、鲜果产量1.4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4亿元,较2021年增长113%。

紧盯扩面拉动发力,深耕种植端
按照区域适宜化、品种优质化、管理规范化的目标,通过引入企业示范种、引导大户承包种、扶持村集体带头种、鼓励群众扩面种等方式,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林下资源、庭院空间、低效茶园等资源,积极探索“立体农业+咖啡”的生态种植模式,不断扩大咖啡种植面积。三年累计新植咖啡8000亩、提质增效5000亩。
推进品种改良。扎实做好咖啡品种结构优化,引进铁皮卡、瑰夏等优良品种,对低效低产基地进行良种替代种植,三年累计完成品种改良2500亩,新试种铁皮卡、蓝山、德热399、卡杜拉等高端品种2500亩,培育“瑰夏”咖啡品种幼苗20余万株。
改进种植技术。建立“专家授课+田间培训”技术服务体系,深入推广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等提质增效技术,广泛开展种植管理、鲜果采摘等技术培训,三年累计投入产业发展资金3000余万元,开展咖啡栽培、管理、采摘技术培训1800余人次,实施绿色防控1.6万亩,水肥一体化5000余亩,核心种植区实现水肥智能管控。咖啡鲜果产量从2021年的311公斤/亩提升到2024年的360公斤/亩,每亩增加经济收入780元。

紧盯主体带动发力,细作加工端
坚持内培外引双向发力,先后培育了以楠迪咖啡、芮语咖啡等为代表的本地企业,引进了乎壳咖啡、稀音咖啡、一树咖啡等行业龙头企业发展咖啡精深加工,实现了从一颗鲜果到一粒精品咖啡豆的完整加工链条,改变了以往咖农只能简单售卖鲜果的局面。
持续推进庄园建设。坚持以“庄园化”模式提升加工率,推进松山1887、镇安橄榄坪、镇安白虎山、木城芮语等精品咖啡庄园建设,建成投用咖啡精深加工生产线3条,年加工咖啡1100余吨,逐步形成加工专业化、产品精品化、产业集群化发展格局,推动精品咖啡庄园不断承接一站式体验咖啡“从种子到杯子”的过程。
持续推进合作研发。不断深化与省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亚咖协、省咖协、市咖协等单位合作,推进高海拔咖啡科研成果转化。比如,与省农科院达成“揭榜挂帅”合作协议,开展龙陵县咖啡加工技术体系培育与研究课题,不断提升咖啡鲜果处理、烘焙、咖啡精深加工技术能力,推进转化应用咖啡鲜果精深加工关键技术2项,开发新产品2个。

紧盯品牌驱动发力,激活营销端
强化品牌培塑。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种咖大户参加各类咖啡赛事活动,突出做好品牌建设和宣传,龙陵咖啡先后荣获亚洲咖啡年会生豆大赛第一名、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博会全球新质好咖啡金奖、第九届云南咖啡生豆大赛第一名等荣誉,松山咖啡、白虎山咖啡等在业内已颇具名气,地域特色品牌初步打响。
强化宣传造势。主动融入保山小粒咖啡产业生态圈,深度挖掘自然风光、生态农业、文化体验等潜力,探索实践“线上+线下”咖啡营销模式,打响“龙陵高海拔精品咖啡”品牌。线下以文化赋能为核心,成功举办首届龙陵咖啡文化节、“松山论咖”等活动,着力打造咖啡加温泉康养、乡村旅游、教育研学等多元化发展模式。线上依托电商新业态,构建“咖啡+直播+电商”营销矩阵,成功破解线上流量转化密码。
强化市场拓展。积极用好定点帮扶、沪滇协作、海峡交流、外事合作等平台,大力推动咖啡进高校、进企业、进上海、进东北、入台湾、出海外。比如,与闵行区闵勤公司签订咖啡采购协议,定期保质供应具有龙陵辨识度的咖啡产品,2025年第一期已组织供应咖啡生豆1吨;持续深化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加强产品代销和技术攻关,不断破解咖啡市场开拓不足的问题。

紧盯利益联动发力,搞好分配端
探索实践“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村集体+农户”“咖啡庄园+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采取硬件设施作价入股、合作盈亏利润双绑、经营收益二次分红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把村集体、企业、咖农三方有机联结起来,实现企业稳收、集体创收、群众增收。
探索推广订单农业。引导农户以土地、劳动力参与合作社经营,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由公司与合作社、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对咖啡种植、管理、收购等全过程进行约定,或采取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吸纳就业等方式,由公司统一发放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帮助咖农提升种植技术、打消销售顾虑,带动更多农户积极投身咖啡产业。至2024年底,已培引发展咖啡企业46户、咖啡专业合作社3个,带动咖农2986户,户均增收2.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