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午后,腾冲市腾越街道山源社区的一幢四层小楼里,75 岁的王洪雁正轻拭一只斑驳的搪瓷缸。这里是他用四十年心血筑起的知青记忆馆,老式的农具、泛黄的书信、褪色的照片挤满每个角落,静静诉说着,当年全国1700多万知青的青春往事。

“搞知青馆,就是为了记录历史、记住知青。”王洪雁的话语朴实有力。1969 年,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他成为腾冲下乡知青的一员,三年乡居岁月与百姓结下的情谊,成为此后人生的精神底色。返城从医后,他将这份牵挂化作收藏的动力,近四十年来,王洪雁的足迹遍布滇西,为一件藏品奔波数百公里早已是常态。

展柜里三本巴掌大的怀历格外醒目。“每一页都记着干活天数、工分多少。” 知青张有志轻抚扉页,三年青春在字迹间清晰可辨。不远处,知青段曰芬指着算盘与竹箩眼眶泛红:“这都是我当年用过的,见着就像回到了从前。”这些带着体温的旧物,正是知青与基层百姓共生共振的见证。
作为全国 285 家知青馆之一,这里仅展出王洪雁万件藏品的半数,却已涵盖文件、农具、生活用具等十余类。2015 年合作建馆五年间接待十万人次,即便 2020 年因疫情撤展,小楼里的陈列从未间断。如今每逢佳节,老知青们总会聚在此处,在名录墙寻旧识,在老物件前忆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