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垄间,无人机精准调运稻谷、收割机替代人工高效作业、菌包加工流水线有序运转……走进马家田易地搬迁点,新寨村的新变化扑面而来。该村以党组织为引擎,以农业机械化和多元产业为基础,这个曾经的普通山村,如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则在于科技进步和机械化。新寨村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核心。2025年,村党组织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53亩,全面推广种植优质稻谷品种。村里统一采用钵盘育秧和机械插秧技术,新购置的2台插秧机和1台收割机改变了传统劳作方式。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集体购置的4台农业无人机大显身手,不仅用于病虫害防治,更创新性地用于稻谷运送,实现了“从天到地”的全程机械化覆盖。

“今年稻谷产量增加了1吨,综合成本反而降低了4000多元,为村集体直接增收3万元。”新寨村党总支书记沈家相算了一笔科技账。他感慨道:“机械化让我们真正做到了省工省时、节本增效。”在他的推动下,新寨村12名村干部和群众取得了农用无人机操作证,这场对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有益探索,为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新寨方案。

新寨村的产业振兴之路,始于2016年的黑木耳种植。从最初的几户试种,发展到如今32户、60余亩的规模,年产值高达240万余元,黑木耳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黑金”产业。

但新寨村并未满足于此。近年来,村“两委”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2024年,利用18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设的菌包加工厂顺利投产,让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延伸了产业链,每年为村集体贡献4万余元收入。同时,投资建成的冷库成功引进企业合作发展赤松茸种植50余亩。这两个项目不仅有效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还季节性带动超过200名群众就近务工,构建了“种植+加工+仓储”的完整产业闭环。2025年该村继续种植木耳15亩,探索林下种植赤松茸10亩。与此同时,始于2017年的石斛枫斗加工产业也日益壮大,如今已带动全村400余人投身其中,户均年增收超8000元。

始建于2002年的蚌别温泉,是新寨村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自2021年起每年稳定为村集体贡献7.7万元收入。如何让“老资源”焕发“新生机”?2025年1月,一个总投资300多万元、建筑面积近900平方米的蚌别温泉中医馆正式开业,将当地丰富的温泉资源与深厚的中医文化创造性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康养品牌。

中医馆内设有理疗间、康养住宿和特色泡池,自开业以来,已接待近万人次,县外游客占比超过14%,总收入超120万元。目前,16间新建泡池正加紧施工,计划11月底完工,将进一步提升接待能力。这一业态创新,不仅有效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发展和农产品的畅销,间接带动农户增收40余万元,每年再为村集体带来3.5万元收入。从单一温泉浴到集中医理疗、康养住宿于一体的综合业态,新寨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探索出了一条以特色康养引领三产融合的有效路径。
从“输血”到“造血”的内生动力培育之路,从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到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新寨村的变化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