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冬暖 宴遇施甸 ”。11月22日,全国“四季村晚”(冬季)示范展示文艺晚月会在姚关镇山邑村举行。同步举办的非遗集市展特色活动将土罐茶、面塑、火烤糖等多项非遗项目与特色民俗好物汇聚一堂,既为非遗传承人打造了展示交流的舞台,也让群众在逛、品、赏间,沉浸式触摸施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温度。





集市现场,特色摊位沿道排开,传统与民俗的碰撞吸引着往来人群。姚关坛罐窰第三代传承人尹成超的摊位前格外热闹,传承百年的坛罐窑制品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今天能来到非遗市场,我非常高兴。这个罐子在我们这个地方叫油罐,拿来放卤肉,‘年龄’接近70岁了。另外一种叫泡菜坛子,用来腌制我们姚关的特色美食,比如骨头鲊、萝卜干肉、水豆果儿系列。”尹成超手持老物件,向游客介绍着坛罐背后的故事。


省级非遗传承人蒋忠能带着自己的非遗传承品牌产品参展,眼神里满是期待。“很荣幸参加非遗集市展。什么是土罐茶,就是我们的老一辈在火塘边用土罐烘烤冲泡出来的茶叶。现在我们把这一技艺传承下来,做成了非遗传承品牌,袋装清香型、罐装浓香型,让没有火塘的茶友也能随时喝到传统土罐茶的味道。我希望把土罐茶宣扬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蒋忠能说。






集市市场还展出了面塑、火烤塘、糖画等非遗。面塑师傅指尖翻飞,转眼便捏出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糖画艺人以糖为墨,在石板上勾勒出甜蜜图案;姚关火烤糖的焦香、姚关粑粑的麦香、施甸陶瓷承载的烟火气,交织成浓浓的乡土味道,让整个集市充满生活气息。


“非遗传承,少年先行”是集市上一道亮眼的风景线。施甸县姚关中学“剪剪社”教师陈应梅带来了学生们的剪纸作品,一张张红纸在孩子们手中变成生动的图案。

“把剪纸引进校园,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陈应梅的话,道出了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