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湿地保护工作中,昌宁县注重湿地生态功能的增强和修复,让当地的湿地生物多样性系统越来越好,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也让湿地附近的村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毕绍斌是昌宁县漭水镇林业服务中心主任。春节前后这几天,为迎接第26个“世界湿地日”的到来,他和同事们着手对辖区的沿江湿地开展管护巡查。而这样的巡查,一年中毕绍斌和他的同事们会定期组织几十次。
沿江湿地位于澜沧江沿岸,湿地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区系成分多样,是当地生物多样性系统最完好的区域之一。据初步统计,沿江湿地所处的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内,目前共有近200种珍稀动物、197科806属1920种珍稀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高达94.6%。2017年来,昌宁县积极探索湿地保护长效机制,采取县、镇、村、组、户多方联动,创新保护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宣讲湿地管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聘请专职护林员,对湿地进行巡查巡护,检查监督,严禁人为活动和牲畜放牧,利用湿地项目资金修建木桩、隔离栏,立章刻字宣传湿地管理的相关措施,利用湿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湿地内违法行为的处理。”说到湿地保护,毕绍斌头头是道。
为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昌宁县积极开展湿地保护恢复系统工程,并通过湿地及其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让湿地多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依托湿地保护形成的巨大生态优势,也让青山绿水释放出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在践行 ‘两山’理念的同时,沿江村的村民也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到目前,沿江村生态补偿金人均年收入1000元以上,老百姓从生态保护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的自觉性更加增强了。”昌宁县漭水镇沿江村党总支书记禹光德介绍。
“在第26个湿地日来临之际,我们呼吁广大人民群众关心关注湿地管理工作,积极参与湿地管理湿地保护,我们回归自然珍爱湿地,让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美丽。”昌宁县漭水镇林业服务中心主任毕绍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