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共青团腾冲市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开展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广大青年学子投身基层建设,用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聚才的良方,选好、育好、用好、领好大学生“返乡”人才,让广大青年学子“青雁归腾”,把青春奉献家乡,用“青春梦”托起“家乡梦”。

倾力“筑巢”,精准牵线聚人才
腾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市级相关领导亲自督促指导活动开展。团市委闻讯而动,前后召开工作部署会4次、座谈会2次,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狠抓落实。贴近区域人才需求,在岗位设置上,坚持“因需设岗、按岗招人、属地管理、就近就便”的原则,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乡镇(街道)提供优质社会实践岗位,畅通大学生返家乡志愿者与用人单位岗位对接渠道,帮助大学生更好找准发展定位。2022年以来,共发布政务实践、公益服务、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招聘岗位200余个,招募300余名在读大学生主动关注家乡变化、融入家乡建设、服务家乡发展,实现青春与家乡的“双向奔赴”。

温情“引凤”,完善机制用人才
成立腾冲市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团市委书记任组长,明确专人负责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按照部分、属地管理原则,将返乡大学生分为20个小组,明确小组长及团组织联络员,聚力促成上下有效沟通。团市委对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和回顾,帮助解决实践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实践效果。将大学生“返家乡”工作与腾冲市“爱心圆梦”大学公益助学项目有机结合,通过微信、书信、电话、短信等方式常态化与受资助腾冲大学生联系,及时推送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动态信息给在外就读大学生,做好返乡大学生人才“蓄水”储备工作;积极发挥团组织服务功能、带头功能,建立“1+N”结对培养制度,引导大学生多次参与“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2022年以来,共有20名受助大学生参加“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有36名大学生2次参与寒暑假“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

用心“育雏”,实践锻炼育人才
组织“返家乡”大学生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反诈宣传、疫情防控、平安建设、青年创业就业等中心工作。2022年以来共组织70名“返家乡”大学生志愿者入户开展反诈、文明、安全宣传5场次,开展文明劝导2000余人次,指导群众下载防诈APP,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受益500余户家庭;开展“青春呵护·有你有我”防溺水活动2场次,发放防溺水知识手册1000余册,劝阻未成年人游泳300余人;参与“梦路”活动3期,服务大型招聘会2场,发放青年创业就业宣传资料3000余份,服务现场咨询就业岗位信息及创业贷款政策2000余人次。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实践的大学生积极协助相关单位开展走访入户、人居环境整治、整理档案、日常公文处理、政策宣读、系统录入、疫情防控等日常工作。2022年来共有150名大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服务,服务时长达8.5万小时。共有30余名大学积极参与到旅游客运站、政务服务管理局、滇西抗战纪念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检察院等窗口服务部门开展政策解读、业务引导、文明讲解“门面”工作,服务游客8万余人次,服务居民群众1万余人次,服务返乡青年1万余人次。

蓄力“领航”,示范带动显人才
建立团组织追踪、用人单位反馈和志愿活动满意度调查机制,及时掌握返乡大学生成长及实践情况,积极刊播优秀实践个人的典型事迹,用小事件感染大多数。2022年以来在“青春腾冲”专题发布大学生“返家乡”信息8期,择优使用34人实践感悟。认真筹备召开总结会,组织优秀实践个人分享实践过程中的鲜活事例、实践成果、活动感悟,并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返家乡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鼓励他们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成绩。2022年以来各乡镇(街道)、部门共表扬优秀志愿服务个人30余人,腾冲团市委表扬13人,7人获保山市级表扬,并积极推报省级优秀1人。通过选树典型,树立标杆,充分发挥典型的榜样效应和引领作用,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家乡建设,用青春力量为家乡发展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