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园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为确保圆满完成全市2015年143.2万吨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认真抓好大春作物管理和晚秋作物生产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抓好“两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大春粮食常年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在我市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5年我市大春生产遭遇多年来较为特殊的夏季高温干旱影响,导致栽种节令、各种作物生长发育进程与常年相比出现一些新情况、新特点。当前,正值各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及田间中耕管理的关键时期,因时、因地、因作物、因苗情制定管理措施并抓好落实尤为重要。晚秋作物生产是我市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实现多种多收、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也是我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手段,对实现全年粮食目标产量和完成农村居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抓好“两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其作为当前农业生产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抓好抓实,做到领导到位、目标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二、明确目标,及时分解落实晚秋作物种植面积
全市计划种植晚秋作物55万亩,其中:隆阳区13万亩、施甸县7万亩、腾冲县16万亩、龙陵县8万亩、昌宁县11万亩。各县(区)要结合近年来的推广经验,提早谋划,及时将目标任务分作物、分区域作出规划,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村、组、农户和地块,千方百计实现多种多收,为实现全年粮食总产和农民增收目标作出积极努力。
三、制定措施,切实将各项工作抓好抓落实
一要加强分类指导。大春作物中耕管理上,要根据2015年特殊的气候特点、生产特点,灵活制定田间管理方案,因苗施策,确保苗情稳健。晚秋作物种植上,要按照宜种则种、宜套则套的要求,根据不同海拔区域光、温、热条件,不同作物生长发育条件要求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重点突出产量高、效益好的秋玉米、秋大豆、秋马铃薯、两青豌蚕豆和一年一耕两套三熟间套种技术推广。
二要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防控。根据省、市植保部门预测,2015年大春作物主要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趋势,我市前期的稻飞虱在个别地方危害较重,后期的稻瘟病、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螟虫等重大病虫害仍存在较大威胁。各级农业和植保部门要认真做好各种重大病虫害的测报工作,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发生信息,为及时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各级农业部门要提早制定应急防治预案,一旦发生重大病虫危害,要适时开展防控。要加强对农民的科学用药指导,依托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及时开展统防统治,力争将各种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降到最低。
三要认真抓好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的实施。科技增粮措施推广既是促进粮食单产提高、保障总产稳定增长的科技支撑,又是中央和省列入科技推广的管理项目。目前,农作物高产创建、间套种技术推广、晚秋作物种植、重大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科技增粮项目经费已下达到各县(区),各项推广指标和要求已经明确。各县(区)、市直各单位务必抓好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单位、人员、农户、地块,并认真做好各项目的测产验收、工作总结和绩效评价工作。
四要认真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准备和落实。2015年前期夏旱较为突出,7月15日后才出现有效降水,这在我市大春生产史上确属少见。当前,全市已进入主汛期,主汛期降水不均、单点性暴雨、大暴雨频发是我市显著的气候特征,局部地区洪涝、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存在潜在威胁。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保持密切联系,高度关注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区域、重大天气变化,及时制定完善应急预案,灵活启动应急响应,务必做到预警要早、反应要快、措施要实、防灾要主动。要认真抓好2015年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试点推进工作,参保的49万亩水稻和36万亩玉米,要视灾害损失情况及时组织开展勘查、定损、理赔工作。各级务必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做到防灾有预案、救灾要及时、减灾有对策,努力将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要认真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领导干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职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做好对当前农业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农资、种子单位要及时备足大春中耕管理所需的化肥、农药、药械及晚秋作物生产所需的各类种子、农膜等农用生产物资,同时要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确保农资供应数量充足、价格合理、质量可靠。农业部门要及时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办好晚秋作物各类样板,指导农户科学开展大春作物中耕管理,培训和落实好各项科技增粮技术,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为2015年全市大春作物和晚秋生产增产增收作出贡献。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