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川委员:
您在政协保山市第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精准扶贫力度使贫困人口尽快脱贫的建议提案》,已交我们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山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49亿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 173亿元,争取农发行易地搬迁专项贷款39.55亿元,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57.42万人减少至2015年的21.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5%下降到9.57%,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十三五”是脱贫攻坚的决战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到2018年,贫困乡、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到2019年,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要如期实现上述目标,时间极其紧迫,任务极为繁重。
“安居才能乐业”,多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贫困群众的安居房建设工作,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帮助贫困户改善居住环境。“十二五”期间,通过整合发改、住建、扶贫等项目资金,共计完成了1.23万户的安居房改造。今年,又积极争取农发行贷款支持,全面启动实施了易地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对符合搬迁条件,居住困难的农户给予大力支持,并将不愿搬迁、住房困难的农户,列入了“十三五”扶贫规划,居住困难问题也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扶贫项目的审报、实施、监管,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乡村两级是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主体,全面负责项目的组织、发动、实施工作。扶贫项目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由乡村按照工程进度,提交相关票据到县财政局进行报账回补。为减少资金滞留,尽快发挥资金效益,扶贫系统已在部分乡镇开展乡级报账试点,从目前运行的情况看,效果很好,待进一步总结完善,就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运用。
针对贫困户素质不高,“等、靠、要”思想突出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已安排市教育局起草了《保山市教育脱贫方案》,通过抓牢抓实基础教育,全面实施“雨露计划”,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支教助学等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提振信心,增强就地发展产业、进城进园就业、自我发展创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强化群众脱贫支撑,推进产业扶贫,市委、市政府已制定出台了《关于利用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保山市培育壮大农业小巨人意见》、《保山市“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方案》、《保山市开展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这些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必将促进全市产业升级,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乡村是扶贫开发的前沿,乡村领导班子工作能力决定着脱贫攻坚成效。去年以来,结合乡村换届,各级党委、政府都配齐配强了乡村领导班子。今年,全市共组建了208支扶贫工作队,选派扶贫工作队员1306人,全部进驻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面加强了乡村工作力量。
由于扶贫项目点多面广,内容繁杂,项目及资金监管任务十分繁重。特别是扶贫开发工作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后,市扶贫办已协同相关部门开展了多次专项检查。今年,审计部门对全市扶贫项目库1318个项目188.9亿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扶贫项目仍然存在管理不规范、工程款核减不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客观上是因为乡村缺乏专业技术人才造成,但主观上还是监督指导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全面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项目资金真正发挥扶贫效益。
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也是保山补齐短板,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经之途。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部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广泛宣传实施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使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为抓好宣传工作,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脱贫攻坚宣传动员工作小组,并连续2年精心策划组织“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建立统一管理的社会扶贫捐赠平台,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300多万元,实施项目260多个,同时,还依托“挂包帮、转走访”,组织机关干部遍访贫困户12万人次,认真宣传党的扶贫方针、政策,全面打通了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构建了全社会参与扶贫、关心帮助贫困群众的良好氛围。
衷心地感谢您们长期以来对我市扶贫开发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保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6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