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17_F/2017-0713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7-07-13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施甸县:精准产业扶贫 实现多方共赢

精准产业扶贫 实现多方共赢

--施甸县产业扶贫经验材料

云南省施甸县地处滇西南边陲,怒江东岸。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全县95.5%的面积、74.5%的耕地、70%的人口均分布于山区,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共有19874户6066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6个贫困乡镇、47个贫困村。全县上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坚持把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事业来抓好抓实,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合作组织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户脱贫为根本,一手抓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手抓建档立卡户脱贫发展,积极探索“市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坚持农业产业工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和规模化发展,按照“近抓畜牧蔬菜烤烟业,远抓特色经济林果业”的发展思路,走出一条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示范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多方合作共赢的脱贫之路。

一、突出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

目前,施甸县积极引进万家欢集团、大本事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为施甸县产业脱贫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万家欢集团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集中连片建基地”的发展思路,计划通过3年时间,在全县培育特色水果基地8万亩,并建设1个特色林果精深加工厂。按每25亩土地需要1名管理工人,加上精深加工厂工人,每名工人年工资3万元计算,可创造约3000个长期固定就业岗位,每年可实现务工收入9000余万元,再加上土地租金收入,发展8万亩特色水果每年可为群众增加收入1.3亿元。同时,把基地划分为若干个基地单元,由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认领”种植管理,企业采取“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庄园农业、合作经济,可带动3万多农户通过生产发展增收脱贫。目前,完成投资9000余万元,种植突尼斯软籽石榴、蓝莓、新西兰苹果10000亩;旧城乡大山、木老元乡下木老元、摆榔乡小白龙和小龙潭4个种植示范基地内的道路、电力、通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农业观光示范园初具雏形,万家欢集团种植园带动398户建档立卡户实现地租收入113万元,157名建档立卡户实现务工收入90余万元。

大本事食用菌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村(社区)+合作社+试验示范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助推精准脱贫,由公司统一提供优质菌棒、统一建设标准化种植大棚和生活区、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出菇管理、统一产品销售,政府一次性补助2万元,鼓励和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入园种菇。同时,建立最低收购保护价机制,确保每棒利润不低于1元,不足1元时由大本事公司补足给种植农户。项目规划建设木老元乡、摆榔乡示范点和公司种植园区。示范点建设264个种植棚,公司种植园区建设500个种植棚。目前,入驻公司种植园区和示范点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80万元。木老元乡、摆榔乡113户建档立卡户免费入驻大本事公司食用菌种植园种植食用菌;入驻公司园区种植的农户可根据需求由大本事公司以信用担保为每户农户贷款5万元,贷款利率6%,政府贴息5%,公司承担1%,入驻园区的首批出菇农户28户,实现总收入28.64万元,户均收入1.02万元。有3户实现鲜菇销售收入10万元,其他均在5-10万元,已吸纳建档立卡户就业200人,

二、突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辐射带动

为引导和鼓励村组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混合入股,依托合作社进行经营等多种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品牌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施甸县积极实施“三个一百” 产业脱贫工程。根据已制定的全县产业脱贫作战分布图,2016—2018年,实施“三个一百”产业脱贫工程。即:在全县137个村(社区)中每个村(社区)至少各新建1个专业合作社、林下种养殖园区和养殖小区,分别带动20户以上建档立卡户。努力让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能将分散的生产资料入小区、入园或入社,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提高贫困户收入,加快脱贫步伐。

近年来,通过实施生猪、牛、羊等养殖小区,林下种养殖园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程,扶持壮大种植、养殖企业、社会经营组织,以企业(经营组织)带动大户,大户带动散户,构建“小户变大户、大户变园区、园区变实体、实体变企业”的产业发展格局。分别新建100个种养殖园区、养殖小区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个园区、小区和合作社分别带动20户以上建档立卡户脱贫,走出一条“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协会组织、金融支持”的产业脱贫路子。目前,新建种养殖园区44个、养殖小区50个、新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36个,带动2317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

三、精准产业扶贫实现多方共赢

施甸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的辐射带动,积极探索精准产业扶贫新模式,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户增收、企业壮大”的多方共赢效果。

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通过培育壮大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组织,改变了以往千家万户小生产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发展现状,促进农业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全县生猪、肉牛、肉羊和生态鸡等养殖业以及蓝莓、苹果、石榴和香菇等特色种植业等产业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种养、商品化营销的格局将逐步形成,主要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特色日益凸现。

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增收。万家欢集团特色种植项目使贫困群众可通过土地出租、到企业务工或采取“龙头企业+村委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一份土地三份收入(土地租金、打工收入、入股分红)。大本事食用菌种植项目上使建档立卡户可“零负担”入园参与种菇获取收入,在不入菇的季节,还可参与公司的菌棒生产、棚群建设等其它工作来增加收入。其次,思路得到了拓展。广大贫困群众经历了在企业务工的过程,在企业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下,贫困农户的思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思想也将随之转变,这些都将会为广大贫困农户在今后谋求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群众素质得到了提升。在推进产业脱贫的进程中,我们鼓励和引导回乡创业人员、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致富带头人、产业种养殖大户到基地、合作社参与种植养殖、参与实训,让他们既成为产业工人、种植示范户,更成为一批企业带不走的技术人才。

企业(合作社)得到了发展壮大。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始终在服务上、政策上有针对性的给予最大的支持,通过项目整合一点、企业投入一点、农户自筹一点以及政府补助一点的方式,不断加大扶持投入,使龙头企业规模得以迅速扩张。加之,通过引导发展合同农业、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主体之间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初步确立了与市场和当地实际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企业(合作社)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精准产业扶贫的启示

企业带动是关键。“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当前,万家欢集团、大本事等一批龙头企业的进驻和发展,以及“三个一百”产业脱贫工程的逐步实施,为全县农业产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生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农民转移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同时随着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的逐步形成,也为加快广大贫困群众脱贫步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农户自主是根本。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为了更好地带动农户发展生产,解决好过去分散的农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的问题。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农户才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只有在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前提下,通过利益诱导,充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产业选择、政策扶持和素质培训提升等方面做到因村施计、因户施策、因人施法,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愿意干、干得了、干得好,才能实现农户因地制宜的脱贫发展。

政府服务是保障。我们将企业面临的“急、难、险、阻”作为政府服务的切入点,不断强化乡(镇)和部门的服务意识,尽力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法制环境、融资环境,保障企业做大做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整合资金,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为基地或园区加快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在土地流转方面,广大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开展群众工作,近半年时间流转土地近1万亩;在资金投入方面,最大限度为企业争资融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特别是为解决企业(万家欢集团)后续资金投入难的问题,按照政府控股51%,企业控股49%的方式,成立农业开发公司进行融资。

金融扶贫是助推。围绕产业扶贫工作目标,出台了《施甸县扶贫项目及资金操作指南》,建立了扶贫小额信贷的县级规章、制度、流程等,加大对贫困农户的产业贷款扶持力度,采取政府贴息和企业贴息的施甸模式,对建档立卡户实行零利息扶持5万元的到户贷款,以发展食用菌、茶叶、特色水果、蔬菜、畜牧、蚕桑、林下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大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对万家欢公司、大本事公司在施甸发展特色水果、食用菌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采取政府性资产担保为大本事公司贷款1800万元,利用政府融资平台为万家欢公司贷款4000万元,并积极帮助企业申报政府基金3000万元,全力解决企业产业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不断推进施甸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干部挂包是法宝。通过“干部入户包保评查、乡镇严格自查、纪委深入核查”的机制遍访贫困户,按贫困户识别“七评法”(即:一评住房、二评生活、三评生产、四评劳力、五评健康、六评教育、七评负债”)“八步骤”(即:群众申报、干部核实、贫困户倒序排列、群众互评、三级审核、召开党员群众会议通过、公开公示、实施贫困户进入退出机制)和“五不纳入”(即:对家庭中有公职人员、参加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已购置商品房、户籍不在本村或有轿车、客运车、货运车、工程车等大型机动车的一律不纳入)精准甄别要求,进行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全县全体干部职工挂包到每一户贫困户,帮助其挖穷根、寻贫源,在产业发展上结合农户自身实际,为其找出路、想办法,制定帮扶计划和措施上墙公示,与挂钩户签定帮扶责任书,将贫困户与帮扶人“绑定”,特别在种植、养殖方面共同承担风险,共同担责,为贫困户早日脱贫又加上了一道责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