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17_F/2017-0716008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7-07-16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绿叶对根的情意——记农发行保山分行行长、党委书记张西林

绿叶对根的情意

——记农发行保山分行行长、党委书记张西林

他在职工心中是有思想、敢创新的带头人,是负责实践创新的探路者;他在贫困地区政府眼中是敢担当、真作为的践行者,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摘帽的助推器;他在贫困群众眼中是动真情,扶真贫的贴心人,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敢于亮剑”是他的口头禅,他就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云南省保山市分行原党委书记、行长张西林同志。已知天命的他,深知韶光易逝,不待扬鞭自奋蹄。马不停蹄的奔走在服务脱贫攻坚的路上……

扶贫志 拔穷根

2015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启动挂包帮扶贫长效机制,张西林同志带领全行职工积极响应了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将自己的实干创新带到了扶贫攻坚工作的最前线。龙陵县腊勐乡长岭岗村是保山分行的扶贫挂钩点。当地的贫苦,深深地触动了张西林同志,他开始下定决心要尽全力帮助长岭岗村的村民们脱贫。他提出了“三个一”助推精准扶贫的脱贫规划:帮扶“一家人”:对特困村民郭长省一家进行特殊帮扶;帮扶“一个村”:长岭岗村;帮扶“一个县”:龙陵县。

帮扶“一家人”:张西林同志挂钩的贫困户叫郭长省,年近六十,自身患有癌症,其妻子和孩子都有轻微智障,一家三口还住在既不能遮风也不能挡雨的破土坯房里,日子过得很艰难,是长岭岗村特困户之一。提及郭长省一家乡村两级最多的话语就是“兜底”、邻里乡亲说的最多的就是“无法”,而他自己说的最多却是“不会”。一开始,张西林给郭长省家送了油、大米和钱,讲授很多技术思路,向村里申请帮扶资金,可村委会也自顾不暇,尝试很多条路都行不通,郭长省家的情况也没有任何改善,助贫工作开展比想象的更加艰难。2016年4月,眼看雨季就要来临,还在归还住房贷款的他毅然决然拿出3万多元,后又四处奔走,向自己的亲朋好友筹措资金12万多元为郭长省家盖了一幢钢架结构的住房(120平米),卫生间一间、猪圈两间,硬化了院场和道路,添置了床、被褥、衣服、桌櫈、电视机、炊具等,为郭长省联系医院,亲自送他到县人民医院就医,缴纳医药费。张西林又捐赠了4头猪仔,让郭长省开始从事一些简单的养殖。每次进村,张西林首先一定要跑郭长省家,他挂念着老郭的身体,他要看猪仔的长势,就连躺在墙脚那只见人就咬的大黑狗都摇起了尾巴,似乎已认可了这位“家庭成员”。如今郭长省身体有了好转,肥猪也出栏了,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帮扶“一个村”:长岭岗村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出行非常困难,农田缺水,生产生活及其不便。路不通脱贫就无从谈起,当时资金紧张,各地村镇都在申请,为了通路,他不辞辛劳各处奔走申请资金,村里行不通他就去县里,一个部门行不通他协调另一个部门,最终为长岭岗村向地方政府协调资金修路4.3公里,金额230万元;修沟渠20米,金额6万元;建人居环境垃圾处理房13座,金额20万元;为村公所重建厨房60平方米,金额10多万元。

对困难群众的贫困程度,张西林有切身的体会。看到村里群众生活很困难,理发不便,他自费拜师学习理发,购买理发工具免费为群众理发。每次到村,都会有很多群众结群请这位“资深”理发师“设计”发型,为上百名困难老乡免费理发后,还掀起了一阵“行长发型”的热潮。看到党支部“要做的”与“想要的”不能完全统一,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群众政策了解不直接,党支部找不到以党建促扶贫的抓手等问题后,张西林又积极筹措资金,重修了破旧旗杆,建设了村委会组织活动室、村民小组党员活动室,认真落实“三会一课”、 “党员活动日”等制度,制作了6个党建宣传栏,力抓基层党组织建设,实现了扶贫开发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双推进,也让五星红旗再度迎风飘扬起来。

为了能使村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有自己的生产,张西林积极为该村申请到县扶贫资金50万元,购买了101头能繁殖的母猪,以每户2头无偿发放给了长岭岗全村48户立卡贫困户及特贫户。张西林多次到其他县市实地调研和学习了养蜂、种植黑木耳等技术,把技术专家请进来,将产业技术以培训的方式传授给村民。

帮扶“一个县”:龙陵县98%都是山区,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脱贫攻坚难度大,是保山辖内的国家级贫困县。张西林同志秉承家国情怀,强化政治担当,为了实地察看龙陵县特色产业,详细了解龙陵县产业扶贫工作思路、重点项目建设、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等情况,针对总行产业扶贫思路,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扶贫方针,张西林同志一年里跑遍了龙陵所有的乡镇、村庄,在不能通车的山路上频繁往返,有时需要徒步数十公里,遇到不能当日返程便就近入住休息,时常因为环境不适应,身体不舒服,就买些药临时对付一下。妻子身体不好,没时间顾家,他就直接带妻子一起奔走。接触到特色产业不熟悉他就从头了解,逐个学习,他从没有让员工帮忙,都是亲力亲为,让自己真正的去了解每一个产业。他提出要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从受益面广、见效快的生猪、黄山羊、胡峰等养殖,蔗糖、林下中药材种植等方面着手,大力实施一批能够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民心”项目,走持续扶贫,能根治贫困的产业扶贫道路。

张西林根据市委提出的思想,结合实际,探索出了符合当地情况的“51+49”融资模式,以产业扶贫来带动经济和生产,通过信贷资金推动企业带动贫困群众参与生产与发展。组织龙陵县上报黄山羊、蔗糖种植 “51+49”产业扶贫项目两个。获批了全省第一笔土地流转产业扶贫贷款,金额19800万元,项目流转土地50000亩用于建设甘蔗基地,甘蔗种植技术免费培训当地贫困人口6000人次,新增就业岗位86个,带动龙陵县勐糯、木城、平达、镇安、腊勐、碧寨6个乡镇,建档立卡户1992户, 涉及8179人。建立了项目与蔗区内贫困户建立利益共享联动机制,一份土地三份收入,一是参与甘蔗产业的贫困户每年获得一笔土地流转收入,二是贫困户参与公司劳动的工资性收入和承包性收入,三是甘蔗销售价格与蔗糖销售价挂钩联动的利润分红收入。让建档立卡户有了持续造血能力。

张西林同时注重工作创新,因为龙陵没有机构,工作开展并不便利,他通过多方努力协调,成为云南省地州上第一位派出保山市分行高级专员李杰同志任龙陵县扶贫副总队长兼任副县长,同专司扶贫工作,作为农发行的旗帜扎根在龙陵。地方政府也派出5名年轻人来农发行学习金融业务,大大提高了扶贫工作效率。

勇摸索 创新路

在改革创新助贫脱困的道路上,张西林带领保山市分行连续创造了诸多业务奇迹和经验模式: 2010年总行推出“新农村建设贷款”产品后。他认真学习总行文件精神,组织一班人马对市场准入、承贷主体、贷款方式等进行细致的讨论研究。在理论学习,政策研读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具有保山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操作流程。仅一年里,保山市分行推荐上报省分行审批项目4个,金额10.8亿,打响了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炮,开创了银政合作、共建保山和谐家园的美好局面,并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学习。2015年,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张西林同志带领保山市分行员工,“白+黑,5+2”分秒必争,经过了17个昼夜的奋战,成功发放了云南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项目5个,金额达39.55亿元,投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23亿元,涉及搬迁23909户、97702人,其中建档立卡11620户、46138人,实现了四县一区全覆盖。保山市委市政府联合发《表扬信》予以褒奖,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也多次在全省大会上高度肯定农发行的工作。他探索出的产业扶贫贷款创新龙陵模式、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施甸模式、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支付管理昌宁模式均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和分行党委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他又开创了与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同业合作的先河,2015年与农村信用社签订《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资金监管战略合作协议》,该模式再次被省农发行和省农村信用社采纳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运用。

永追梦 迈阔步

种种成果来之不易,已是云南省分行资深经理的张西林同志,没有卸下支持新班子工作、关注农发行发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的责任。他认真按照组织的要求,全力协助保山分行新班子推进工作,积极指导怒江、临沧分行的有关业务工作,继续满怀热情地投身于扶贫工作。他任保山市分行行长时,带领大家先后荣获云南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称号,总行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本人也多次被省分行和市分行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4年总行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全国金融工委授予他“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荣获“银行业最美人物”提名奖、“全国农发行最美员工”。

张西林同志深知“三农”是农发行的根系,根深才能叶茂,绿叶对根总是深情相依,时时都在想方设法回报根的恩情,扶贫攻坚正是回报这份恩情的开始,他立足农发行,作为一个分行的领头人,体现绿叶对根的情谊,他把工作坐标定在扶贫上,对帮助贫困农民动真情,对助力贫困家庭有热情,对改变贫困村寨面貌怀激情,对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倾真情,着力扶贫产品的创新,用创新助推扶贫攻坚,为扶贫事业推波助澜,不忘初心,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