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17_F/2017-0828002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7-08-25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西邑乡五措并举抓实脱贫攻坚工作

西邑乡五措并举抓实脱贫攻坚工作

隆阳区西邑乡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个,深度贫困自然村15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47户13215人。围绕脱贫目标,西邑乡创新思路,五措并举,抓牢抓实脱贫攻坚工作。

抓住党建引领这个关键点。动员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乡党委及时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临时党支部,由驻点的副乡长担任支部书记,擅长做群众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副书记、带头搬迁党员户任党支部委员,实行责任包保、分别入户做工作,做到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为了做好六个精准,再次开展“回头看”,对贫困户再核实再甄别;聚焦“六类地区”,逐村逐组精准摸底,界定搬迁对象;以产业发展为脱贫着力点,寻求脱贫致富门路。

突出群众主体这个根本点。一是户型再优化。始终坚持住房建设“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严格控制红线,即:安置住房建筑面积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最大面积不超过150平方米,坚决防止因搬迁而举债,因建房致贫返贫、难以脱贫。二是价格自己谈。在建房过程中,由临时党支部推选3至5名搬迁代表组成建房理事会,由理事会搭建平台,组织农户以2轮抽签的方式抽取宅基地(第一轮抽取抽签顺序,第二轮抽取宅基地)。抽取宅基地后,采用“打二建一”“打三建一”的方式确定户型和面积,并由建房理事会组织群众与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洽谈建房价格,降低建房价格,以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三是群众参与建。在建设过程中,建房理事会广泛号召懂建筑、有技术的搬迁户参与建房,达到既监督房屋质量,又有务工收入的目的。

探索产业扶贫这个增收点。一是按照“合作社+公司+安置点搬迁户”的模式,依托乡内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平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1500头能繁母猪股份制养殖场,将政策补助资金760万元量化为搬迁群众股金,年底将当年净收益提取公积金后的49%返利给搬迁户,按2016年市价计算,安置点内搬迁户户均年增收可达1960元以上。二是按照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双推进的工作思路,倡导“建制、扶智、提志”并举,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市场”创新生猪养殖模式,与显会合作社成立“万户富”生猪养殖发展联盟,以“母猪寄养”、“仔猪赊养”、“仔猪托养”3种模式,以“三个一百”为试点,按2016年市价计算,户均收入1200多元,带动贫困农户脱贫。三是探索“集中养殖,发动贫困户入股”的方式,整合圈舍补助资金筹建厂房,招引养殖大户入厂经营,实现村集体固定收益和年底分红收益,将总收益的10%留作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其余90%按入股比例分红给贫困户,确保入股群众有稳定收入。

注重农户增收这个落脚点。一是以房养人。结合集镇优势,将每栋多层安置房的商铺量化为该栋搬迁户永久性股份,组织该栋住户成立商铺管理委员会,对本栋商铺向社会公开招租,按股份分红,实现搬迁户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将占地35亩的永信集贸市场作为永信社区集体资产,市场所得收益20%作为社区发展基金,10%作为社区公益金,70%分配给安置点搬迁户,实现搬迁户户均年增收300元以上。二是以业养人。持续抓好烤烟支柱产业,不断加大优化烟叶生产布局力度,提高烟叶生产整体水平。以八鸭塘万亩蚕桑基地为依托,建设集蚕桑养殖、桑葚采摘、旅游观光、农事体验、桑系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以云南百益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引领,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鼓励搬迁群众发展林果经济。三是以地养人。以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让农民的土地资源变成增收资产,以土地经营权入股获得分红。

打牢技能培训这个富农点。以“提升劳动者技能,促进稳定就业,增加群众收入”为着力点,成立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依托毗邻工贸园区园中园独特的区位优势,转移一批产业工人;依托信邑烤烟合作社,培育一批职业化烟农;依托八鸭塘蚕桑旅游文化基地,培训一批种养殖能手;依托职业教育和短期技能培训,采取“点菜式”培训,扎实开展送培训进村组、进企业的技能培训工作,培养一批适应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实现每户都有1名产业工人或技能人才,让闲置劳动力充分就业,贫困家庭持续稳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