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17_F/2017-0828008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7-08-28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写好脱贫攻坚“大文章”

保山市写好脱贫攻坚“大文章”

——保山市落实脱贫攻坚改革举措综述

2016年以来,我紧盯127个贫困村、162917贫困人口的基数和脱贫攻坚工作实际,认真落实脱贫攻坚改革举措,提出“2017年完成33个贫困村出列,3.4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退出”的目标,写好脱贫攻坚这篇“大文章”,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完善制度 压实责任 抓实脱贫攻坚改革举措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召开会议专题学习《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和脱贫攻坚政策,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基层调研,分析、查找、解决脱贫攻坚工作问题,特别是责任制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市委、市政府多次听取落实情况专题汇报,研究全市贯彻脱贫攻坚工作,为脱贫攻坚工作“把脉问诊”,指明方向,并出台具体政策措施,6次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大会、现场会、分析会,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带头执行政策,并狠抓落实。五县(市、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全部进村、到组、入户了解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在2016年脱贫攻坚“2+X”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我市新出台《保山市脱贫攻坚后进争前列实施意见》和《保山市行业部门扶贫责任目标任务实施方案》以及整合涉农资金方案、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19个精准扶贫系列文件,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结合保山实际,调整退出计划、创新工作机制、细化脱贫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支撑,做到目标刚性、措施刚性、考核刚性,“2+X”政策体系更加丰富完善,保山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我市始终坚持压实市、县、乡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不断完善市、县、乡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推进四级书记抓扶贫责任落实,出台《市级领导脱贫攻坚挂县方案》,执行市级领导带头挂县联村制度,市级主要领导分别挂五县(市、区),其他市级领导挂联39个贫困村,全面负责对挂联贫困村督查、指导、协调等脱贫工作,挂县领导每半年向市委常委会汇报一次联系工作情况,领导小组每季度专题研究一次脱贫攻坚工作。明确县级党委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与五县(市、区)党委、政府及行业部门分别签订2017年度脱贫攻坚责任书和单项工作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明确行业部门为行业扶贫责任单位,出台《保山市市级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职责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明确38个行业部门的扶贫目标、任务、措施等责任清单,明确部门主要领导为责任人,各行业部门根据自身扶贫职能完善规划、制定方案,落实行业扶贫任务。研究出台政策,进一步明确奖惩措施,对于完成脱贫退出任务县乡村和工作队员给予表彰奖励,对于不能完成任务的,视不同情况,采取约谈、引咎辞职、免职和召回等不同方式追责,对有贫困村的乡镇党政“一把手”执行不脱贫、不“摘帽”不得调整的责任到底制度。

在完善脱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和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挥下,全市各项政策无缝对接,脱贫攻坚工作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合力。“挂包帮”工作扎实,组织省、市、县、乡720个单位31706名干部职工帮扶86583户贫困户,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208支,选派工作队员1306人,驻207个贫困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扶贫工作队员协调项目358个,协调项目扶持资金6890.89万元,挂包单位支持项目197个,支持资金3302.7万元。金融扶贫有突破,争取浦发扶贫基金100亿元,到位70亿元。争取国开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额度36.2亿元,到位2.56亿元。用于水利、交通、教育、卫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整族帮扶推进快,云南中烟工业公司帮扶布朗族整族帮扶项目总投资12.23亿元,实施施甸县、昌宁县5乡(镇)13个村安居工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七大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1469万元。社会参与度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10·17”全国扶贫日,全市募捐扶贫资金3000多万元。

为利用好督查考核这根指挥棒,有依据、有目的促工作,我市不增负担的全方位、不留死角的督查工作。健全完善督查监管体系,制定脱贫攻坚工作专项纪律检查方案、督查巡察工作实施办法、报告工作实施办法、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等督查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多部门联合督查监管机制。经常开展综合督查检查,围绕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是否落实、政策执行是否到位、“六项纪律”执行是否严格,定期不定期检查执行政治纪律、责任压实、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脱贫实效、资金到位和监管使用等情况。定期开展专项巡察,围绕“是否精准识别、是否落实责任、是否精准帮扶、是否精准退出”四个方面,对五县(市、区)开展为期2个月的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并从实从严运用督查结果。半年来,共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查检查13次,分别对五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发改局长,扶贫办主任进行了约谈。目前,正在组织8个组,由处级领导带队,对五县(市、区)和行业部门进行专项督查。

精准识别 精准扶贫 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成效

我市高度重视贫困对象识别工作,于6月16日组织召开全市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现场会议,部署全市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全市组建动态管理工作队966支13379人,带着问题进村入户召开贫情分析会9100多场次,入户调查核查全市农业户籍基础信息,核查拟正常退出19105户76813人,拟剔除7375户24808人,拟新纳入12512户55510人,拟认定返贫6283户21618人,动态管理结束后我市贫困人口预计215273人,净增52320人,正在进行逐级认定、录入工作。

对照省委、省政府通报的保山市2016年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情况,国家、省的稽查、督查和专项审计情况,结合保山实际,市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调研,130个市直部门深入挂钩村,共梳理出贫困识别和退出不精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有偏差,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有差距,因村因户帮扶措施简单化,“挂包帮”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不扎实,统筹协调不到位等6类27个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出台由后进争前列实施意见、市级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职责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易地扶贫搬迁整改方案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狠抓各类问题整改,纠正偏差,并取得实效。

合理调整退出计划,将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的“摘帽”时间从2018年调整到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整改稳步推进,调整下达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国家贴息贷款规模130231.5万元,用于2016年度3720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排查出超标住房10730户37417人,已整改37409人,整改率99.98%。规范安居工程对象和标准,安居工程以“四类重点人员”为重点,结合安全住房标准和条件,整改安居工程存在的问题,加快建设进度,保障贫困户有安全住房。整顿工作作风、工作纪律。围绕“重点单位和人员、重点问题、重点信访事项”3个重点10个关键环节,开展扶贫领域涉嫌违纪问题信访举报查办督办6次。加大资金整合用于扶贫,专门召开会议安排全市整合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县(市、区)制定涉农资金整合方案。截至6月底,全市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69.4亿元。其中,产业发展扶贫8.86亿元;转移就业扶贫0.72亿元;易地扶贫搬迁6.71亿元;教育扶贫8.9亿元;健康扶贫4.91亿元;生态保护扶贫1.14亿元;兜底保障扶贫0.73亿元;社会扶贫1.06亿元;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25.9亿元。

产业壮大 行业做强 夯实扶贫攻坚基础

产业扶贫是完成脱贫目标任务的有效途径。我市认真落实产业发展脱贫一批和中央、省、市产业扶贫措施,制定保山六大产业发展规划,以与扶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能广泛参与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民族特色传统产业、乡村旅游业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户一产业”发展要求,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农业庄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多种经营主体,结合乡情、村情和户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真正找准符合当地、符合贫困户发展的产业项目,实现产业项目全覆盖,确保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至2项产业。投入产业扶持资金8.86亿元,发展培育核桃、茶叶、蚕桑、糯橄榄、中药材、养畜、养禽和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采取“51+49”合作模式,扶持10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助推全市规模农业发展。目前,12户企业流转土地面积达13.06万亩,带动农户57232户1794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13户5059人。吸纳就业人数达530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4人)。

全市行业部门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细化量化目标任务,认真对表对标抓落实。易地扶贫快速推进,坚持高起点的规划,完善的配套设施,按符合条件、标准的政策要求,快速建设。目前,开工建设2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195个,实施易地搬迁15139户55473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口11803户41784人,占国家2016年下达计划37209人的112.3%),完成投资39亿元,住房已竣工24261人,竣工率71%;搬迁入住14782人,入住率33.8%。

全市生态补偿初见成效,围绕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打造“三个万亩”生态廊道,扶持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核桃提质增效50万亩,实施中幼林抚育10万亩,发展林下经济产业10万亩。启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按每人每年10000元的标准聘用生态护林员954名。实施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兑付补偿金4800余万元。浦发基金支持11亿元建设的3个万亩生态廊道项目推进加快。教育扶贫力度加大,按照“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投资9980万元,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投入资金2亿元,对列入“全面改薄”规划的113所学校校舍进行重点支持。

全市社会兜底不留死角,围绕特困群体,加强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实现两线合一;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机构法人登记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制度,采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纳部分分别由财政、民政、残联和卫生计生部门代缴或补助,全市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不予报销费用扣减从50%降为30%,封顶线由每人每年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全市各县(市、区)共组建家庭医生团队768个,签约居民52.02万人。安排浦发基金4.4亿元,支持乡、村卫生室建设,当年退出贫困村全部建成标准化卫生室,目前已开工建设乡卫生院8个。

与此同时,全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点实施20户以上直过民族和沿边地区自然村通路项目153项289公里,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7项246公里,窄路面加宽工程42项170公里。投入6500万元开展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实施6件重点水源工程,解决贫困地区人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