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强化组织保障 助推脱贫工作
保山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为根本遵循,从“责任压实、任务明确、人员配套、制度建设、考核奖惩、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完善脱贫攻坚组织保障,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一、领导高度重视,压实五级书记责任。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压实市县乡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责任,不断完善市、县、乡党政“一把手”双组长制,推进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落实。一是四级书记亲力亲为。2017年来,市委常委会召开3次专题会议学习脱贫攻坚政策,多次听取落实情况专题汇报,4次召开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大会、现场会、分析会,研究全市贯彻脱贫攻坚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带头执行政策,带头抓落实责任。5县(市、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全部进村、到组、入户召开各类分析会620场次,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县级扶贫领导小组召开脱贫专题会议47次,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部署脱贫工作。72个乡镇和有脱贫任务的村(社区)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深入村组、农民召开贫情分析会9100多场次,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计划和措施,在一线具体抓扶贫工作。二是落实挂县包村制度。出台《市级领导脱贫攻坚挂县方案》,严格执行市级领导挂县联村和不脱贫不脱钩制度,市委书记挂施甸县、市长挂龙陵县、市委副书记挂昌宁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市委组织部部长挂隆阳区、市政协主席和市纪委书记挂腾冲市,其它市级领导挂联39个贫困村,全面负责对挂联贫困村督查、指导、协调脱贫工作,挂县领导每半年向市委常委会汇报1次联系工作情况,领导小组每季度专题研究1次脱贫攻坚工作,半年来,市委常委会听取联系工作情况汇报2次,召开分析会3次,市级领导深入贫困村调研230多次。三是签订目标责任书。市委、市政府与5县(市、区)党委、政府,行业部门分别签订2017年度脱贫攻坚责任书和单项工作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
二、明确目标任务,压实行业部门责任。落实行业部门“一把手”责任制,行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对行业脱贫攻坚工作负主要责任,出台《保山市市级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职责目标任务实施方案》,明确38个行业部门的扶贫目标、任务、措施等责任清单,各行业部门根据自身扶贫职责,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等30个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使脱贫工作目标更明确、任务更具体、资金更到位、措施更有力,实现了脱贫攻坚工作具体化、项目化。
三、健全管理制度,压实“挂包帮”责任。一是积极选派。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组织市、县、乡720个单位31706名干部职工帮扶86583户贫困户,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208支,选派工作队员1306人,第一书记208名,驻207个贫困村,扶贫工作队员深入贫困户进行民情访谈11万户,协调项目358个,协调项目扶持资金26890.89万元,挂包单位支持项目197个,支持资金23302.7万元,帮助基层群众为实事、好事1万余件。二是严格管理。制定《保山市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和《保山市从严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十条要求”》等管理办法,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工作成效纳入考核工作内容,并实行第一书记向所在乡镇和派出单位进行双重述职,实行“实地暗查、电话随机抽查、作风整治巡查”等方式,采取“通报批评、约谈提醒、召回”等措施,开展经常性督查指导35次,召回32人(其中正常调整6人),提醒谈话5人,通报批评2人,诫勉谈话14人,免职撤换2人。
四、建立奖惩制度,压实各级部门责任。研究出台考核办法,明确奖惩措施,对完成脱贫退出任务的县乡村和工作队员给予表彰奖励,对不能完成任务的,视不同情况,采取约谈、引咎辞职、免职和召回等不同方式追责,对有贫困村的乡镇党政“一把手”执行不脱贫不摘帽不得调整的责任到底制度。一是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及乡镇。对全面完成脱贫任务,通过市级脱贫成效考核,错评率、漏评率、错退率、综合贫困发生率、群众满意度达到要求的村,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资本金;对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副书记、副主任、监督委主任,一次性奖励各0.5万元,“一肩挑”的总支书记给予一次性奖励0.8万元;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和乡镇给予通报嘉奖。二是县级。通过省级扶贫成效考核,贫困县(区)完成当年脱贫任务,通过第三方评估,位列全省贫困县前30名的,市委通报表扬并奖励200万元,专项用于脱贫攻坚工作;31至55名的,不予奖惩;56至78名的,由市委书记、市长约谈县(区)党政主要领导,问责县(区)党政分管领导;排后10名的,问责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和党政分管领导;排后10名且考核得分在70分以下的,问责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党政分管领导免职,连续2年排后10名且考核得分在70分以下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引咎辞职,对非贫困县排名位也进行考核。三是市级行业部门。通过省级扶贫成效考核,全市位列全省前5名,对市直完成考核指标任务的责任部门给予通报表扬;6至11名,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部长约谈考核扣分比重较高的3个行业部门党政主要领导;排后5名,问责考核扣分比重较高的5个行业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对完不成年度行业扶贫任务的责任单位党政主要领导给予问责,连续2年完不成任务的责任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引咎辞职。对不能如期完成所挂贫困村退出任务的挂包单位,属市县部门的问责市县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属驻保单位的报请其上级部门建议问责党政主要领导。四是市级相关领导。通过省级扶贫成效考核,全市位列全省6至11名,市委书记约谈市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工作副市长,位列后5名,问责市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工作副市长、被扣分比重最高的部门分管副市长,连续2年排后5名且考核得分在75分以下,市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工作副市长引咎辞职。
五、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扶贫措施保障。在去年脱贫攻坚“2+X”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新出台《保山市脱贫攻坚后进争前列实施意见》和《保山市行业部门扶贫责任目标任务实施方案》,以及县乡领导挂包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机制、整合涉农资金方案、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19个精准扶贫系列文件,按照中央和省的要求,结合保山实际,调整退出计划、创新工作机制、细化脱贫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支撑,做到目标刚性、措施刚性、考核刚性,“2+X”政策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具有保山特色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六、健全组织机构,增强脱贫攻坚力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系统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干部资源,采取“增设乡镇扶贫机构、选配领导、调剂人员”等办法,配强扶贫领导班子,充实扶贫干部,增强扶贫力量。一是充实市扶贫办干部力量。从市级总量中调剂给市扶贫办6个工作人员编制、2名副主任职数,抽调充实市联席办人员6人,市浦发基金国开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2人。二是充实县级扶贫干部力量。有脱贫任务的74个乡镇都按省委编办要求,设立专门的乡镇扶贫办74个,配备实职副科级扶贫办主任74人,调剂充实专职扶贫干部队伍,5县(市、区)有专职扶贫干部267人。三是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充实市纪委书记为副组长,2县的扶贫开发小组将县级纪委书记充实为副组长,31乡镇纪委书记充实为副组长,其它未将纪委书记充实的县、乡已在抓紧调整。四是加大干部培养提拔力度。按照在扶贫一线培养干部,在扶贫一线发展干部、向扶贫一线提拔干部的要求,去年以来,全市共从贫困县区提拔初级干部46名,其中正处级12名、从乡镇党政正职提拔10名,从贫困乡镇和辖贫困村的乡镇提拔科级干部188名,其中正科级34名,从脱贫攻坚职能部门提拔处级干部3名、科级干部11名,从扶贫工作队中提拔处级1名、科级干部26名,从贫困乡镇交流到县直部门任职科级干部55名。五是认真落实干部稳定政策。正在起草全市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办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组织保障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扶贫的领导保持稳定,严格执行不脱贫不调整、不摘帽不调离等规定,给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持续稳定地领导班子,让脱贫工作持续开展。六是认真开展扶贫干部培训。按照“分级负责、分层培训,‘要求’与‘需求’并重的原则,采取“走进来”开展“点菜式”、“走出去”开展“提升式”模式,以会代训方式,共组织扶贫干部队伍培训34场次,受训扶贫干部达3200多人次,向各类扶贫工作队员和各级干部培训扶贫知识、宣传扶贫政策,受教干部达7万多人次。
七、健全监督体系,严格执行执纪问责。充分利用好督查考核这根指挥棒,有目的、有依据、有措施的锁定考核指标,对标对表,全方位、不留死角开展督查指导。一是完善督查监管体系。制定脱贫攻坚工作专项纪律检查方案、督查巡查工作实施办法、报告工作实施办法、监督检查工作方案等督查监管体系,建立健全领导小组办公室、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多部门联合督查监管机制,做到责任落实机制顺畅。如:昌宁县把扶贫领域涉嫌违纪问题作为纪律审查重点,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建立线索排查、举报奖励、线索移交、线索处置、问责追责、报告通报六项机制,畅通群众诉求第一道关口,强化执纪问责工作。二是常态开展综合督查。围绕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政策执行、“六项纪律”执行,成立8个组定期不定期对五县(市、区)和行业部门开展综合督查。三是深入开展专项巡察。围绕“是否精准识别、是否落实责任、是否精准帮扶、是否精准退出”等四个方面,对5县(市、区)开展为期2个月的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巡察到村、到户、到人、到项目。四是动态管理专项督导。市扶贫办成立5个动态管理督查指导组,从6月16日起,按每组负责一个县的要求,分5次驻县(市、区)开展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纠正错误,确保动态管理精准。五是从实从严结果运用。半年来,市级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查检查13次,分别对五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发改局长,扶贫办主任进行了约谈;县级开展16次,通报批评31人,约谈127人,问责24人,立案查处9起1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