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扶贫十大成效
——施甸县五年脱贫攻坚纪实
2012年以来,施甸县按照“六个精准”、“六个到村到户”要求,精准绘制“五个一批”路线图、任务书、作战表,一张蓝图抓到底,全力以赴抓好布朗族整族帮扶和整县脱贫发展工作,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精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上下齐心合力攻坚,实现五年扶贫十大成效。
扶贫攻坚投入最大。五年来,投入各类扶贫专项资金371902.82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3398.4万元,扶贫到户贷款38500万元,挂钩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和帮助协调引进资金14207万元,云南中烟公司帮扶资金38000万元,易地扶贫专项资金87000万元;浦发扶贫项目基金111148万元;国家开发银行扶持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6000万元;县级投入3649.42万元。
农村脱贫人口最多。五年间,扶贫开发项目受益群众达4.7万户19.27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67.8%;解决了6.196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21.8%;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7400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48697人,累计减贫48703人,减贫率达50%。
生活水平提高最快。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523元提高到2016年的8629元,增收4106元,增长47.5%。人均占有粮食稳定在300公斤以上。
基础设施全面加强。硬化村庄道路556公里,建设五小水利工程498件,人畜饮水工程219件,架设管道293公里,解决了4.7万人和1.2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问题,改造中低产田地11300亩,新增灌溉面积5426亩、改善灌溉面积6936亩,为贫困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居住环境改善明显。转移安置贫困群众290户1189人,实施扶贫安居工程1130户4633人。实施墙体粉刷5503户、院场硬化4956户、改厕2744户、改圈2965户、建设沼气池3569口、改厨改灶1606户,全县人居茅草房、杈杈房现象基本消除,贫困群众基本实现了“居者有其屋”。
社会事业发展快速。新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6个、学校教学楼1幢,实施卫星电视覆盖2400户,开展科技培训1882期6.79万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3.9万人,有序外输0.95万人、就近就地转移3.25万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增强了科技致富本领和能力,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新村建设成效最好。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全县打造了太平镇水头村、姚关镇孔水村、甸阳镇西山村等一批扶贫整村推进亮点。五年间,累计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7856万元,实施姚关、万兴、由旺、酒房、何元5个整乡推进项目和省市整村推进项目328个,13个乡镇112个行政村328个自然村16430户农户65724人直接受益。
产业扶贫硕果累累。重点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点产业,累计投入投入扶贫到户贷款38500万元和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167万元,扶持16977户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产业,大力发展生猪、核桃、食用菌、木耳、莲藕、石榴、苹果、蓝莓、绿壳蛋鸡等产业。依托中业农业、蓝心科技、康宏农业等10户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种植基地,带动8700余户建档立卡户获得入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三份收入。实施“三百”产业脱贫工程,新建种养殖园区44个、养殖小区50个和新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36个,带动3100余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
易地扶贫模式最新。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搬迁任务6620户24359人(建档立卡户5820户21849人),在酒房乡的烂泥塘、大麻场、旧城乡的小洼子、联谊新村、仁和镇的半坡、大明邑等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县27个安置点,完成投资11.88亿元,建设安置房2539套,搬迁入住281户1007人(建档立卡搬迁户144户535人)。
社会扶贫成效明显。省、市县级126个单位挂联施甸县,7741名干部走村入户,实现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目前,挂联单位和挂包干部已累计走访贫困户225262户次,挂钩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和帮助协调引进资金10207万元,帮助协调项目143个,项目资金8540万元。实施云南中烟公司扶贫的布朗族整族帮扶项目,已经到位3.8亿元。(施甸县扶贫办 郭绍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