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17_F/2017-1108006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7-11-08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施甸县 坚持“七个融合”助推脱贫攻坚

施甸县 坚持“七个融合”助推脱贫攻坚

施甸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主动把“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为一体,坚持七个融合,全力推进脱贫攻坚。

坚持农业规模化发展与产业脱贫相融合。围绕生产脱贫12199户49743人,聚焦贫困程度较深区域,实施怒江、枯柯河流域、高寒山区和坝区农业产业带建设,以龙头企业、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全县流转土地5万亩,建成特色产业基地2.8万亩。以发展精深加工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康宏黑木耳、酿美鲜花系列产品等加工项目建成投产,“规模化基地+精深加工企业+科技支撑+商贸物流”的闭合型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怒江、枯柯河流域、高寒山区和坝区农业产业带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采取“政府引导、农民主体、龙头带动、协会组织、金融支持”的模式,由实体融资公司统一流转土地,再按市场价格统一承租给农业龙头企业,依托中业农业、蓝心科技、康宏农业等10户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种植基地,带动8700余户建档立卡户获得入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三份收入。中业公司把万亩特色水果观光基地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由建档立卡户“零成本”“认领”种植管理,带动498户建档立卡户通过获得管理费和提成实现户均增收4万元。蓝心科技、康宏农业等企业,在帮助建档立卡户“零成本”种植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模式,带动727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实施“三百”产业脱贫工程,新建种养殖园区44个、养殖小区50个和新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36个,带动3100余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1万余元。

坚持加快城镇化进程与易地扶贫搬迁相融合。针对我县2014年城镇化率仅为30.5%的现状,围绕减轻搬迁群众负担,让搬迁群众断穷根,施甸县按照“县城为主、集镇为辅、中心村为补”的思路,把城乡建设规划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规划相衔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与动员搬迁群众向县城、中心集镇搬迁同步推进。研究出台了易地扶贫搬迁户口管理和搬迁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置、宅基地及房屋、林地处置与管理办法等24个易地扶贫搬迁配套方案,对搬迁户搬迁前的各种资源、资产进行统筹管理和有效处置,对搬迁户搬迁后的就医、就学及生产生活给予最大政策支持。为确保“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户均负债不超过1万元”两条政策红线执行到位,在县城规划建设2000套9—11层的“小高层”,并在全县统一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对搬入县城“小高层”的建档立卡户,给予每户600元/平方米的奖励并减免物业管理费,从搬迁户入住至2020年12月31日,每月补助4立方米水、60度电。目前,全县27个安置点(含县城“小高层”安置点),完成投资11.88亿元,建设安置房2539套(完工1758套、在建781套),其中搬迁县城175户590人。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抓手,城镇建设全面提速,以“一河十湖”建设强力推进“水墨施甸·秘汤胜地”建设,实施医院、学校、车站、农贸市场及千亩健身广场等新建、迁建项目,启动善洲小镇、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和由旺古镇等六个特色小镇建设。城镇建成面积从2014年的6.7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7.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30.5%提高到35%。“三馆”、青牛白马文化广场和月潭公园、靖花苑等城市公园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

坚持工业聚集化发展与就业脱贫相融合。坚持以施甸“园中园”和华兴工业片区工业建设为抓手,以工业聚集化支撑施甸跨越发展、夯实脱贫攻坚基础。层层推行“一把手”、“四班子”联合包保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制度,以招商引资突破工业发展瓶颈。2016年以来,新签约项目22个,协议总投资128.4亿元,引进市外国内实际到位资金75亿元,增长50%。全球独创SHDP技术年产1000吨雨生红球藻粉及年产5000吨小球藻、投资7.5亿元的富士通科技产业园、投资50亿元的博爱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创新园等重大项目落户施甸,甸美实业等13户企业入驻华兴工业片区,企业规划总投资达20亿元以上;大华海瀚科技、布鲁威科技、鸿园科技、艾芮电池科技等7户企业入驻保山工贸园区施甸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华海瀚科技、布鲁威科技、鸿园科技正式投产,实现产值1.4亿元。依托入驻园区15户企业用工4500余人的需求,先后帮助10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到华兴工业片区和施甸“园中园”企业就业。

坚持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与发展教育脱贫相融合。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斩断“穷根”的根本之举。围绕发展教育脱贫6651户26922,深入村、组、户开展生产生活习惯提升工程,着力解决贫困户脱贫“等、靠、要”的思想,开展创建文明生活示范户、“靓丽庭院”示范户活动。实施县一中迁建、善洲思源实验学校、县实验中学、县二小、县二幼、县三幼及全面改薄、学前教育等项目建设,采取贫困区域学生异地就学、提高贫困生就学补助、降低录取分数线等措施,让贫困学生上得了学、上得好学。全力搭建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科工一体的就业创业平台,县职教园区7个实训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园已开工建设,与西安交大、湖南农科院、泽元藻业、万家欢合作建立思源电子商务实训室、大东山酸木瓜产品开发研究所、红球藻实验基地、蓝莓种植技术培训基地,印遇龙院士云南工作站落户施甸。共组织种植、养殖、建筑等技能培训建档立卡户3567人次,培养“两后生”2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35万人次。

坚持产业发展生态化与生态补偿脱贫相融合。坚持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发展产业化,围绕生态补偿脱贫614户1726人,依托中业农业万亩特色水果观光农业基地、云南程盈集团生态恢复万亩产业项目、嵘煌药业万亩中草药基地、博爱集团生物产业园等,实施怒江流域、枯柯河流域和坝区面山生态战略,通过实施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聘用贫困群众为护林员、公益林管护、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观光农业及村庄、道路、庭院绿色经济等途径,采取“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村(居)委会+建档立卡户”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药、林畜、林菌”等林下经济,带动生态脆弱区3126户建档立卡户增收。目前,中业农业完成特色水果种植10756亩,嵘煌药业带动种植中药材2.6万亩,云南程盈集团生态恢复万亩产业项目已启动建设,博爱集团生物产业园万亩中草药基地正在进行规划,怒江流域、枯柯河流域和坝区面山生态产业带初具雏形。

坚持特困人员救助与社会保障兜底相融合。围绕农村低保政策与扶贫标准的有机衔接,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3280元,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户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将符合建档立卡户的低保对象纳入建档立卡户做到“应扶尽扶”。用好用活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孤儿救助等救助政策,实现全面兜底。发放资金827.2万元对5859户低保边缘群体、因灾因病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性救助;实现3874名特困人员供养全覆盖,将符合条件的66人纳入孤儿救助范围,对99名痴、聋、憨、呆、傻、愣、精神病患者等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进行特困人员供养。采取民政、残联等部门补助、县财政兜底的方式,实现建档立卡户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建档立卡户在乡、村医疗机构就医报销比例达到95%。对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乡镇卫生院住院不设起付线,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提高5%,在二级及以上中医医院提高10%。

坚持加快“五网”建设与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相融合。坚持把“五网”作为支撑跨越发展、补齐贫困区域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抓手,围绕贫困村退出“十项”标准,注重整合中央预算内“三农”建设资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统筹用好浦发行基金、国开行基金、中烟公司捐赠资金和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提升投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担保能力,成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和股权基金公司,用好用活“51+49”“10+3”模式,通过打包或“捆绑”的方式推进扶贫公路、学校和卫生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安全用水、道路交通、电网改造、公共服务等短板得到补齐。目前,全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29.78亿元。2014年至2016年全县共建成硬化农村公路579.39公里;建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1.73万件,解决5.04万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23万亩;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自然村已村村通380伏动力电,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9%,供电可靠率达99.92%;全县所有行政村和200多个自然村通光纤,所有行政村和人口相对集中的自然村有线宽带网络全覆盖。(施甸县扶贫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