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木老元乡“评星定级”破解群众思想脱贫难题
施甸县木老元乡被列为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乡镇之一,由云南省委办公厅定点挂钩、云南中烟集团对口帮扶。两年多来,围绕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七大工程,实施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全乡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群众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提升。但是,脱贫攻坚不是扶贫干部的“独角戏”,需要唱好帮扶与被帮扶的“二人转”,做好群众思想脱贫,解决“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思想贫困问题。
抓试点。试点在省委办公厅派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大地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队主动与乡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决定以村规民约为切入点,实施“评星定级”试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乡村社会治理新途径,努力实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角色转变。大地村成立由乡挂村领导、村三委、驻村工作队和各小组长、党小组长组成的“评星定级”工作小组,主要负责村规民约及星级评定内容草拟、宣传和发动群众等工作;并以自然村为单位分别成立“评星定级”实施小组,由小组长或党小组长挂帅,吸纳明事理、敢说话、有威望的党员和群众代表为组员,负责自然村初评、群众讨论及授星后的挂牌等工作,形成村组既分级又联动的机制,扩大推行评星定级的保障网络,扩展参与乡村治理的群众范围。村工作小组将“评星定级”细化为八个方面,设立“文明星”、“环卫星”、“敬老星”、“诚信星”、“教育星”、“公益星”、“勤奋星”和“感恩星”等八颗星。同时,将“评星定级”内容列入村规民约的相关条款,每季度评级一次予以加星或摘星。
找载体。大地村文化广场,是脱贫攻坚中新建的村级活动场所,但建成不到半个月,党员活动室门墙上出现划痕、公共厕所门锁损坏、广场上垃圾遍地。为争创“环卫星”和“公益星”,文化广场所在的自然村召开群众会,商定由村民定期轮流清扫广场,对布满划痕的墙壁进行了粉刷,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成了布朗群众十分喜爱的打歌场。木老元乡到大地村的道路全长10.2公里,由云南中烟集团对口帮扶投资1600多万元,所占用的群众山地林地由于没有补偿,一开始协调工作很困难,因得益于“评星定级”的实施,党员和群众代表积极参与其中,与乡村干部一起做群众工作,农户争当“八星户”,所涉及的100多户农户全部放弃占地补偿,并主动砍除杂木灌木,使工程顺利开工建设。
推经验。全面总结大地村试点成功经验,在木老元乡全面推广实施“评星定级”,开展一年评比摘星加星一次的“八星评级”活动。为确保星级评定发挥作用,将“八星”分为基础星、一票否决星和创优星3个层次,重视评级结果运用。基础星包含“环卫星”“敬老星”“教育星”,同时有“环卫星”“敬老星”和“教育星”的农户,可以优先申请教育扶持;一票否决星包含“文明星”“诚信星”“公益星”“感恩星”,凡“文明星”“诚信星”“公益星”和“感恩星”单星被摘的农户,申请扶持将被一票否;创优星包含“勤奋星”,对积极争创“勤奋星”的农户,可优先申请任何扶持。此外,还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家庭星级评比结果和群众集体的事挂钩运用。所有项目优先向没有一票否决摘星户或一票否决摘星户较少的自然村倾斜,发挥了评星定级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联动轴心作用,形成了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相互帮助的良性互动,使整乡推进整族帮扶工程和脱贫攻坚工作中的难题通过“评星定级”得到有效化解。
见成效。“评星定级”实施一年来,木老元乡发生了新巨变,布朗同胞思想发生了新转变,逐渐扭转了脱贫攻坚中“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被动局面,规范有序的村民自治体制逐渐形成。“星级评定”这种党建引领下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模式,既压实了领导干部的责任,又转变了群众等靠观念,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使全乡呈现出“听党话、跟党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的良好局面。如:龙潭村立界自然村按照“干与不干群众说了算、干什么群众说了算、如何干群众说了算、出了矛盾纠纷怎么办群众说了算”的思路,群众从最初的“事不关己”变为积极融入,主动拆除临时违章建筑3000多平方米,建成了风格统一、布局合理的美丽家园;哈寨村群众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今年考上高中大学的学生较去年几乎翻了一倍,贫困农户李贞在帮扶干部走访他家时,他“暂时不盖房子了,先供孩子上学要紧”的言论让人难以忘怀;木老元村殡葬改革也不再需要人盯着了,去世者亲属会主动给村委会干部打电话报告,自觉按要求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