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昌宁县吹响“冲锋号” 举全县之力 全面打响2018年全县脱贫摘帽攻坚战
保山市昌宁县经过全县上下奋力攻坚,完成减贫15372户63624人,贫困人口减至6254户2377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21.06%降至7.9%。当前,昌宁县围绕2018年底脱贫摘帽目标,吹响脱贫摘帽“冲锋号’,举全县之力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坚持三个导向,绘好脱贫摘帽路线图。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制定脱贫摘帽实施方案,量身定制脱贫摘帽规划,厘清重点,有的放矢,守住目标底线;制定脱贫摘帽路径措施图,明确了“春季行动、夏季攻势、秋季会战、冬季冲刺”的“四季作战计划”,排出时间表、路线图,工期倒排、任务倒逼,按需配菜、按图施工。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严格对照脱贫摘帽指标体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原则,一项一项找差距,共梳理出收入、住房、医疗、教育等13项短板,并针对短板列出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全力对标“挂账销号”补短板。三是坚持群众导向。以贫困人口和广大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期待,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以政策宣传解释来引导教育、发动带动、感染凝聚群众,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提升群众的满意度。
突出三项保障,筑好脱贫摘帽防火墙。一是抓政策保障。认真贯彻上级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在原有“1+35”政策体系基础上,出台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由后进争前列的实施意见》和《昌宁县产业扶贫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健全完善政策措施。二是抓组织保障。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双组长制,增加县纪委书记为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责任,抽调73名干部组建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11个专项办公室,成立乡镇扶贫办,配齐人员力量。三是抓责任保障。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制定县、乡、村贫困退出目标考核奖惩措施,严格落实挂乡、包村、帮户工作责任制,建立挂乡领导与乡镇、挂包部门与挂包村、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所驻村、帮扶干部与挂包户“四个同责”。
实施五项工程,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一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片区、片区育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贫困户”的思路,编制县、乡、村3级产业扶贫规划,建立“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扶贫信贷资金“双扶”、产业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融合发展、“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3种产业扶贫新模式,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局面。二是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落实控辍保学包保责任,采取“一户一策,一生一案”的方式,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三是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全县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定点医疗机构100%实现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家庭医生签约达16.4万人。四是实施安居扶贫工程。将易地扶贫搬迁、“农危改”、“保命房”建设作为改善贫困户居住条件的主要措施,切实解决好退出贫困群众住房保障难的问题。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搬迁户主体房已全面完工,2017年任务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1200户“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完成205户贫困户的“保命房”建设。五是实施兜底保障工程。贫困人口符合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均100%参加养老保险,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实现低保标准高于当年扶贫线,帮助贫困群众、特殊困难群体解决生活困难。
聚焦两个优势,保好脱贫摘帽执行力。一是基础扎实。县域经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体系、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监督体系、考评体系趋于完善,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逐渐步入正轨,正向激励、负向惩戒、容错纠错机制同步跟上,二是机制顺畅。全县上下干群齐心、合力攻坚,把脱贫摘帽作为昌宁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脱贫摘帽上,把最好的资源调度到脱贫摘帽上,把最强的兵力充实到脱贫摘帽上,初步形成抢抓进度“向前赶”、保障要素“向内聚”、从严督查“加压推”的脱贫攻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