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昌宁县“蚕宝宝”织就建档立卡贫困户“致富棚”
保山市昌宁县以“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的政治意识和“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使命意识,着重抓产业扶贫,把蚕桑产业作为贫困村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让“蚕宝宝”为贫困户织出致富棚。
科学规划建基地。“家有三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蚕桑产业因其具有“短、平、快”的优势,逐渐成为云南多山、贫困地区扶贫脱贫的首选产业。昌宁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规划以漭水镇、田园镇、勐统镇、更戛乡为重点,大田坝镇、柯街镇为补充的蚕桑发展格局,将新城、沿江、明华、长山等22个村(社区)作为蚕桑产业发展重点村,按照发展规划,调整出水、肥、土条件较好的田地进行连片发展,做好栽桑地块和桑园的合理流转,妥善处理好烟桑、粮桑等关系,做到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蚕桑生产规模化,至2017年底,全县累计发展桑园6.92万亩,其中优质桑园2.6万亩。
资金扶持促发展。2017年,县财政安排461万元资金,对桑苗、地膜、小蚕共育室、地蚕大棚、高产桑园示范区和标准化低产桑园改造示范样板建设补助。共新建小蚕共育室31座1076.56平方米,新建地蚕养殖大棚96座9190.63平方米;新建高产桑园示范区6块3376亩。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减少群众投入降低生产成本,也增强群众发展蚕桑产业信心。
强化科技保增收。产业扶贫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通过推广优良桑蚕品种、密植丰产栽培、老桑园春夏轮伐、节本高效叠框式小蚕共育、省力化高效地蚕大棚养殖等技术,并按照生产环节召开现场会和培训会,加大入户指导力度,提高贫困户生产技能和种养水平,确保各项科技措施落实到位,2017年共召开各类现场会、培训会议102场次,培训4095人次,发放资料3608份。通过科技措施带动,全年养蚕34051张,产鲜茧1271.83吨,实现农业产值5397.57万元,为保障全县脱贫摘帽注入新活力。
专业村组出效益。在蚕桑产业发展中,昌宁县选择发展条件较好的村组以专业村组形式加强建设,切实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漭水镇明华村国土面积26平方公里,共有27个村民小组3474人,有耕地面积2484亩,轮耕地面积3800亩。2007年该村开始发展蚕桑产业,从探索发展逐步走向规模发展,从2012年开始连续5年打造5个蚕桑示范园,全村种桑面积达3071亩,建设小蚕共育室22座,大蚕房6000多平方米,2017年养蚕户达252户,养蚕1827.5张,交售鲜茧6.78吨,产值270万元,户均增收达10714元。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73户1536人,2017年在档37户130人,贫困户种桑102户,桑园面积816亩,实现产值60多万元,养蚕人均收入达4000元,已经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明华村依靠种桑养蚕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典型,有效辐射带动全县贫困户发展种桑养蚕。
苗族同胞奔小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指示,昌宁县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将少数民族同胞的脱贫出列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落实。勐统镇长山村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贫困村,全村国土面积43.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62亩,林地面积1450亩,共24个村民小组1197户4075人(其中10个小组328户1565人是苗族同胞),目前在档未脱贫264户1117人。自2015年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以来,长山村以蚕桑高产示范园区建设为抓手,让广大贫困户看有样板、学有示范,掀起桑蚕种养高潮,2017年全村养蚕1306.5张,交鲜茧51500.7公斤,实现产值219.8万元,其中86户建档贫困户种桑养蚕,产茧13226.2公斤,实现产值56.2万元,户均增收达6535元(其中29户苗族贫困户养蚕产茧4429.1公斤,产值18.8万元,户均增收达6483元)。
大户示范见成效。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勐统镇长山村郑海云、罗春林、杨建荣、罗建文4户农户2017年养蚕收入超过3万元,鱼塘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兴顺,2016年开始种桑养蚕,建设标准化地蚕养殖大棚88平方米,获得财政补助8800元,2016年新植5亩桑园由政府补助桑苗5000株,折合人民币5000元,2017年养蚕13.5张,实现收入23962.6元,已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有效辐射带动了当地贫困户种桑养蚕;漭水镇明华村李子树党支部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映美,2010年种桑12亩,2013年开始夫妇2人每年养蚕18-20张,每年收入3.1-3.5万元,自己顺利脱贫,还供2个孩子上大学,在他的带动下,李子树党支部80户农户中有59户种桑240亩,2017年共养蚕619张,交售鲜茧2.45万公斤,收入102万元,李子树党支部有35户贫困户,已有34户靠种桑养蚕脱贫。
“一年养蚕摘穷帽,两年脱贫拔穷根,三年致富奔小康”,昌宁县通过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开展蚕桑产业扶贫工作,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成为现实,部分贫困户仅靠发展蚕桑生产当年就实现脱贫摘帽,小小的“蚕宝宝”却织就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大的“致富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