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17_F/2018-0122005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8-01-22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腾冲市种乌龙“扶贫茶”,助推脱贫致富

保山腾冲市种乌龙“扶贫茶”,助推脱贫致富

保山腾冲市明光镇自治社区,是地处中缅边境的一个傈僳社区,国境线长48.6千米,国土面积269.82平方千米。有农户1059户3919人,其中傈僳族2613人,占67%。自治社区地处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比例大,贫困比例较高。2016年底有贫困户112户474人,总人口的10.1%,属腾冲市33个贫困村之一。自2004年引进乌龙茶产业种植成功以来,到目前为止共种植乌龙茶9838.1亩,号称“中国高山乌龙茶第一社区”,该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柱产业,涉及11个村民小组767户,2924人。

该社区种植乌龙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百分之百的“订单农业”,目前鲜叶收购价15元/kg,并且通过公司建立基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一直以来云南腾冲极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方式,形成以乌龙坝为核心区,以小黑河长槽基地为辅助基地的高优茶园生产园区及高产示范区。将农户分散经营联结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保证了茶农的经济利益,解决了茶农产出无法销售的后顾之忧。通过该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全社区1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651人的脱贫问题。

围绕科技扶贫工程,提高科技水平。扶贫先扶智,自治社区能否实现脱贫致富,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关键。针对自治社区农民科技水平差、生产技术低的状况,以高山乌龙茶种植技术为主要培训内容,加大在自治社区推广普及农业科技的力度,大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做到每个村民小组都有3—5个科技明白人,每一户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从而为贫困户迅速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围绕持续发展工程,增强发展后劲。交通困难、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是自治社区农民致贫和返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明光镇自2013年被列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明光乌龙茶园区后,先后投入资金670万元,完善了自治交通设施,对园区的工农业运输、涉区村寨村民出行、旅游观光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围绕扶贫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针对自治社区投入扶贫资金1830万元。按照“用好、管严扶贫资金”的要求,在实施扶贫开发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资金项目管理,确保扶贫资金落实到项目,发挥使用效益。

围绕发挥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在实施财政产业资金扶贫项目贫困村过程中,以自治社区为主战场,以整合各种扶贫资源为切入点,全力抓好扶贫项目工作。引导群众自我发展是实施财政产业资金扶贫项目工作的基础。财政产业资金扶贫项目不能只停留在“输血”上,要在造血上做文章,引导群众,提高自我脱贫意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利用先进典型引导和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通过改善生产条件,为实现自我“造血”创造条件;采取能人带动,帮助特殊贫困群体实现“造血”功能。

目前,自治社区已经种植乌龙茶10000余亩,可采摘面积达到7800多亩,涉农700余户。全社区茶叶鲜叶收入达1040万元,占全社区农业经济收入的30%,茶农人均收入0.36万元,乌龙茶产业逐步成为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全社区450户1440人贫困人口中种茶贫困户有161户651人种植乌龙茶,面积1617.2亩,茶叶收入242.58万元,人均茶叶收入0.37万元。乌龙茶产业是自治社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之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