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龙陵县“七个精准”狠抓易地扶贫搬迁整改落实
保山市龙陵坚持“向上看齐、对下补齐,坚守底线、严守红线,强化责任、稳妥整改”的原则,在问题上,严肃认真查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措施上,确保与国家和省市有关易地扶贫搬迁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在群众工作上,切实将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全面争取群众支持,确保上级有关政策要求贯彻执行到位,以“七个精准”狠抓易地搬迁整改落实,有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在补助政策完善上精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房补助方式统一由按户补助调整为按人补助,补助标准由户均补助6万元调整为人均补助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人均0.6万元给予奖励,取消每户可向县级平台公司申请6万元低成本长期借款的政策,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自筹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万元;对已承贷6万元建房贷款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控制面积、减少成本的基础上,采取部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整改落实;对2月28日前启动建房且住房面积超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与同步搬迁户产权兑换、内部功能布局优化调整等方式,抓好整改落实,坚决整治“负债搬迁”“因迁致贫”的问题。
在搬迁对象确定上精准。在搬迁对象选择上,在政策宣传上,认真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应搬群众全部纳入,坚决整治“搬富不搬穷”“搬易不搬难”问题,不符合搬迁对象果断剔除。一是及时锁定搬迁对象。依据13579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分乡镇核定规模,尽快将符合搬迁范围要求的1357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年度落实到村、到点、到户、到人。对已搬迁并经核实确属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和对象,但未录入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易地扶贫搬迁动态信息管理平台的,应予以识别认定并补充录入;对信息系统中超出核定规模的要进行核实调整。二是调整不符合搬迁范围的搬迁对象。对于不符合“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搬迁人口(即非6类区域),原址原拆原建搬迁人口,或者已经实施搬迁但超出1357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县规模的部分,按照“不同对象享受不同政策”的原则,由县级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予以稳妥调整消化。
在建房政策执行上精准。一是调整规划和设计。全面清理已审批的安置点规划和民居设计、项目实施方案,不符合面积标准规定的坚决进行纠正。二是调整已超面积的住房。对超出国家标准已经建设的安置房,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抓好整改工作,确保建档立卡人口不因建房而举债或新增负债。可通过调整出易地扶贫搬迁范围并相应纳入农村危房改造及美丽乡村建设等稳妥消化一批,通过直系亲属共建消化一批,通过将住房面积超标部分由县级平台公司作为共有产权人进行整改消化一批。三是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督。建立县、乡联动机制,对搬迁安置房及安置点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安全监管,确保搬迁房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四是落实宅基地政策。对宅基地面积超出《云南省土地管理条例》规定、未执行“1户1宅”政策、搬新房未拆旧房,以及宅基地具备复垦复绿条件但未复垦复绿等问题,通过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切实整改到位。
在安置区建设上精准。全面梳理和评估现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选址、建设情况,不符合安置区选址要求、搬迁后基础设施、后续发展条件明显不具备的,通过另行选址、配套完善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落实产业和就业措施等方式予以整改。采取回购公租房、廉租房等国家已补助投资建设的住房进行安置的,要在确保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不因购房(或建房)负债影响如期脱贫的前提下,通过回购符合面积控制标准的城镇商品房、合规建设安置房等方式整改。对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比例低的安置点,由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调整为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其中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分散安置对象。
五、在资金管用上精准。一是规范资金拨付程序。坚决纠正贫困群众先行支付(垫付)建房启动资金、变相交纳保证金等问题,规范资金拨付、管理等程序,减小群众建房资金压力,确保群众建房合理进度和工期。二是严格资金管理。纳入国家规划1357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各专项补助资金的,及时予以调整、补齐,并严格执行政策,及时拨付到位。三是切实加快资金拨付。针对资金滞留滞拨的问题,各乡镇尽快精准锁定搬迁对象、加快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完善申请拨款材料;财政、农业发展银行等有关金融机构、平台公司尽量简化和优化资金拨付流程,符合拨款条件的,在规定时限内尽早完成资金拨付,切实提高各类资金效益。
在产业扶持上精准。针对后续脱贫发展措施没有精准到户到人的问题,未编制安置点产业发展规划、就业计划的及时完成编制工作;已编制规划、计划,但措施未细化到户、到人的,要以“挪穷窝换穷业并举”为导向,以增加建档立卡搬迁贫困人口产业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为目标,整合相关涉农资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种养业、手工业、乡村旅游等,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在施工进度上精准。紧紧围绕今年12月份完成1624户搬迁入住目标,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行清单式管理,倒排工期、细化责任、精准推进,坚决杜绝“落实不力”“推进不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