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17_F/2018-0122010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8-01-22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昌宁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保山市昌宁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助力教育精准扶贫

保山市昌宁县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来抓。通过逐年增加教育投入,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北城教育园区,城乡教育实现一体化发展。2016年12月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办好了群众家门口的学校,整合了群众期盼的优质资源,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深度推进了教育精准扶贫。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城乡学校一样好

健全体制机制。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经费投入、队伍建设、教育奖励、深化改革等“1+7”配套文件,建立了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定期调研教育工作、县级领导挂钩联系学校和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明确了部门工作职责和乡镇抓教育发展的工作责任,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氛围。“十二五”以来,教育总支出达26.3亿元,“三个增长”全部达到法定要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均超过4%,教育费附加、土地出让金足额征收计提,并全额用于教育。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资金达2000多万元。

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实施领导进校园、校长进课堂、教师进家庭的“三进”工程,茶文化、永子文化、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得到推广和普及,家校关系、师生关系得到有效改善。二是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推进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推广应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效率。三是筑牢质量链条。抓住校长、教研、课堂三个关键点,建立片区教研基地,推行有效课堂教学,小学—初中—高中质量链条初步形成,小学阶段优秀率、优良率逐年提升,优秀学生集中在城区和乡镇少数学校的格局已经打破,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高考600分以上人数从一位数增至两位数,一本人数从两位数增至三位数,本科上线人数从三位数增至四位数,连续四年保持稳定增长。

完善公平就学机制。一是从严规范招生。小学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初中实行划片招生,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不设重点校、重点班,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二是关爱弱势群体。认真落实“两免一补”“营养餐”等惠民政策,“十二五”以来,累计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补助20160万元,免费教科书资金3652.4万元,惠及各学段贫困学生。同时,严格执行“两为主”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来经商人员子女与当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政策,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纳入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35%。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保障机制,4个乡镇建立了乡村少年宫,留守儿童师生结对帮扶率达100%。三是落实建档立卡。坚持以家庭贫困为基本原则,以建档立卡为基本条件,调查识别在校学生,建立了教育扶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目前,全县在校学生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有5837户,贫困学生建档立卡达100%,为精准帮扶、精准资助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交流轮岗工程,城乡师资一样强

选好“领头雁”。采取竞职演说、专业专试、考察测评的方式,每3年对中小学校长进行一次调整,选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建立校长抓质量“四个一”、校长约谈等管理制度,对届满校长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全县所有校长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副校长参加过市级培训,村完小校长参加过县级培训。2016年37名校长实行异地交流,交流面达70%。

培养“引路人”。建立了培养、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特岗教师招考、县招小学教师、引进紧缺学科教师和定向招考等政策补充所需教师。“十二五”期间累计招聘教师931人。新招教师80%充实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教师流动调配实行考试调动,教师调到外系统或外县均通过政府常务会,严控调动比例,确保队伍稳定。县财政每年拨付专项培训经费,通过国培、省培、继续教育培训、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安排教师培训。先后培养市、县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235人。建立了教师“一天学习1小时,一周听评课2节,一月考核1次”等常规管理机制,加强教师队伍日常管理。每年预算350万元以上,用于教师“教书育人考核激励”,调动了教师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实施“硬件”提升工程,城乡学校一样美

加大教育投入。“十二五”以来,通过向上争资、向外引资、县内增资、社会捐资筹集资金5.53亿元,实施教育项目535个,新建校舍32万平方米,排除危房16.7万平方米。

优化校点布局。按照“需增则增、宜并则并、就近入学”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加快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实施意见》,“十二五”以来,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新增乡村幼儿园74所,中小学校比2010年减少25所,减少教学点20个。县城园区形成2所优质高中、2所优质初中、2所示范小学、2所示范幼儿园相互竞争、带动全县的发展格局,乡镇形成“两校一园”为主、三级教育并举的发展格局。

建成教育园区。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的北城教育园区,总投资11.64亿元,重点打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特殊教育等五类7所优质学校,可容纳师生1.6万人。

建好乡村学校。重点打造以思源实验学校为“龙头”的集中办学机制,在建设模式、管理方式、质量提升、发展理念上,示范带动全县中小学校。“十二五”期间,新建、迁建特殊教育学校、珠街中学、勐统中心完小、温泉中心校等8所中小学校,扩建昌宁一中、昌宁二中、翁堵中学、湾岗九年制学校等157所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均达到省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