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十个万亩”规模农业助力农户增收脱贫
保山市提出“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扶持10个农业龙头企业,建设10个流转土地万亩以上的规模农业示范区(即“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助推规模农业发展,助力农户增收脱贫。目前,扶持建成12个“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面积达13.06万亩,带动农户57232户,1794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71户10278人。吸纳就业人数达11916人(其中贫困户1054人)。
“三项”机制快推规模农业发展
完善机制压责任。明确县(市、区)是示范区建设的责任主体,企业是经营主体,成立市、县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强力推。
创新融资保落实。一是出台了《保山市关于利用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支持 “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发展。二是创新提出“51+49”股权模式(即:政府入股占51%,企业入股占49%),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政府不参与直接经营、直接管理、直接分红,委托中介公司管理,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7年后企业按相关规定回购政府51%的股权。三是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思路,严格基金管理,细化目标任务,推动示范区项目建设。
部门联动聚合力。制定下发了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责任分工文件,明确部门责任、时间要求和实施步骤,各部门积极申报项目,支持企业发展,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推进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项目建设。同时,实行月度动态评价和通报,执行约谈和问责机制,保证快速建设推进。
“四个”成效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让农民获得“三份”收入。让流转土地的农户获得地租收入,参与基地种植管理的获得劳动报酬,种植管理水平高和产品质量好的获得效益分成三份收入。以龙陵丰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万亩中药材基地为例,公司流转土地10100亩,主要种植纹党参,公司自己种植860亩,聘请农户种植9240亩,涉及农户4395户1758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65户1044人。每亩约2000元的种苗和物资款全部赊给农户,两年后以每公斤13元的保底价收购鲜参,农户收入近8000万,户均17800元左右,年人均增收2500元,有力推进了贫困退出。
使土地产出收益倍增。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冲破了保山农业发展低质化、低端化、低效化的制约瓶颈,破解了分散化的经营模式、传统小农性质的生产方式症结,建成了规模大、成本低、产出高、效益倍增的模规产业精准扶贫的示范区。如:以龙陵县禇橙范区,租地农户每年每亩租金为400元;25—30亩划分为一个基地单元2名产业工人(1户的劳动力),挂果前按每株果树给予16元管护费,挂果后每公斤提取0.8至1元管理费,每个基地单元实现工资性收入10—15万元;按支付产业工人工资性收入的15%作为“产业收益反哺基金”奖励积极配合公司工作的土地出租户,到丰产期,土地出租户每亩每年可增加600—750元收益。同时,公司将拿出此标准的1.5%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到丰产期,社区集体经济每年每亩将有60—75元收入。
让撂荒土地 “有人种”。农业规模化经营,将耕地流转到企业、合作社、大户手中,通过对农村土地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合理置换,有效地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助推脱贫。一方面,解决了因农村耕作者出现老龄化,年轻人不愿耕作,耕地出现撂荒现象;另一方面,解决了“空心村”、 “易地搬迁区域”人地耕作距离弃荒现象。如:隆阳区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规划面积2.5万亩,现流转土地1.2万亩,园区可直接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园区范围内697 0户、3万人以上增收、2000名贫困人口脱贫。
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集生产、加工、经营、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功能为一体,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使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并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相结合,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发展37个规模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从事旅游业人员达2.5万人,营业收入超过8亿元,有利于形成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构建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 “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效破解了土地供求矛盾突出”的难题,让“地多人少”有人帮种,让“撂荒、弃荒”的土地有人耕种,实现“二次平衡”;破解了“弱势群众增收难”的难题,让不善经商、无技能、思路少、办法少的弱势人群 “在自己的土地上当产业工人”,拓宽增收渠道;破解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多”的难题,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打工,有效减少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人数,促进了家庭和谐、建设和谐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