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苗寨挪穷窝换新颜找产业拔穷根
昌宁县勐统镇长山村是保山市苗族人口最多的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7户1066人,其中有苗族建档立卡贫困户182户670人,占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63%。长山村苗族群众房屋简陋、产业发展无优势资源、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水平较低、不愿外出创业等实情,遵循因地因人因时制宜原则,牢牢抓住“对象确定、规划引领、住房建设、成本控制和增收引领”五个关键环节,实施苗族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帮助群众挪穷窝、换新颜 、找产业、拔穷根、共富裕。
一、牢牢抓住“对象确定”这个关键。将建档立卡贫困户、苗族群众作为搬迁重点对象,让其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积极主动搬迁。陀螺坪计划搬迁64户2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户284人,其中,苗族群众56户268人,占搬迁人口的91.7%。安置点已于2017年2月前全部开工,一期44户已全部搬迁入住,二期20户已入住3户。
二、牢牢抓住“规划引领”这个基础。充分尊重苗族群众安土重迁和族群聚居传统,就近就便选址,综合考虑了群众耕地就近、用地节约、工程造价、生产生活等因素,选择具备交通出行方便、公共服务便捷、地质结构稳固、周边土地肥沃等优势地点为安置点,依山就势、错落有致进行规划建设,使民居特点得到彰显。房屋建设风格去掉了屋内的“隔心墙”,符合苗族传统生活习俗和苗族群众意愿。同时,配备活动广场、绿化带、种养区,实行居住、种养分离。建设养殖小区,集中养殖,每户群众不少于70平方米。
三、牢牢抓住“住房建设”这个根本。住房建设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工作部分,先“安居”才“乐业”。在住房建设中:一是充分发挥陀螺坪安置点群众积极参与的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使群众树立“要我干”到“我要干”观念,主动投工投劳,自觉投身到新家园的建设中,改变过去政府包办代替的做法。二是陀螺坪安置点组建由搬迁户组成的7人联建理事会,实施统规联建,做好质量监督、矛盾调解、工组洽谈等工作,全面提升群众参与度,发挥搬迁户主体作用。在房屋打地基、浇筑等关键环节,由联建理事会、村“两委”、镇项目办、搬迁户主“四方”到现场监督,“四方”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施工,有效确保房屋建设质量和群众满意度。
四、牢牢抓住“成本控制”这个重点。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节约每一分钱,不让群众花一分冤枉钱,让搬迁群众在工程施工中挣到钱,真正迈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致富的第一步。一是精简设计压造价。主要提供砖木、砖混两种户型,并统一实行“打二建一”,保证工程造价不超标。如,107平方米的砖木结构造价(含太阳能、洁具、灯、门窗等,下同)为11.6万元,124平方米的砖混结构造价为15.9万元。二是用活政策降投入。有效整合地质灾害点迁建、扶贫补助、农发行扶贫贷款资金,为搬迁户提供15万元/户的资金补助,建设砖木结构的可有3.4万元添置家具或投入生产,建设砖混结构的自己只需出资0.9万元。三是竞争谈判节约支出。通过联建理事会与建房施工组竞争谈判,优先选择价低的施工组施工。在陀螺坪安置点,联建委员会与6个建房施工组竞争谈判,最终选定4个施工组进场施工,砖木、砖混结构建设单价分别为1084元/平方米和1280元/平方米。四是统一选购降成本。组织搬迁户、施工组统一预定采购建材,协调供货商“凭量让利”,从中降低成本。陀螺坪安置点分别按0.38元/块、240元/吨、2400元/吨、70元/方、68元/方的价格统一购置砖块、水泥、钢筋、细砂、碎石,与目前的市场价相比,节约建房成本242元/平方米。五是打捆发包减费用。搬迁户“抱团”与实力较强的施工组进行二次协商,将建房工程统一打包给同一施工组承建,节约建房成本116元/平方米。目前,一个施工组最多承建了14户。六是自己参建赚工钱。搬迁户进入施工组务工,参加自己的房屋建设、质量监督,每天可获得100元左右的劳动报酬,间接降低了建房成本。陀螺坪安置点,56.8%的搬迁户都参与了安置点建设。
五、牢牢抓住“增收致富”这个关键。易地搬迁的目的是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因此,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根本。科学规划配套产业发展,增强自我“造血”能力,解决搬迁户“后顾之忧”。一是发展“近期产业”保生活。发展蚕桑200亩、香料烟160亩,新建大蚕房1330平方米,预计人均年增收1965元。二是发展“中期产业”促增收。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入社社员50户,养殖肉黄牛202头,完成2个肉牛养殖示范点建设,预计人均年增收1300元。三是发展“远期产业”带致富。重点发展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澳洲坚果产业,着力打造“澳洲坚果万亩示范村”,提升巩固退耕还林澳洲坚果种植成果,力争5—8年后实现年预计人均年增收2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