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抓住3个关键点夯实脱贫基础
保山市昌宁县围绕2018年脱贫目标,紧紧抓住经济、环境和内生动力3个关键突破口,将脱贫攻坚和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一笔一画地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每一片土地、每一户人家。2017年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52元,增长9.1%。
“产业+就业”夯实持续增收基础。昌宁县在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参加合作社以“土地流转资金+务工收入+股金分红”的方式或自主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增收。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建设3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5个千亩规模农业展示区、25个百亩农业示范园建设成效明显,累计完成土地流转4.7万亩,辐射带动5726户群众稳定增收。如:大田坝镇文沧村在团省委等挂包单位和县乡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引进大理宾川华侨庄园合作,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成立兴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员136户,其中贫困户120户,规划种植的140亩葡萄已全部种植完成,预计一年半后开始投产,进入成果期后亩产值可达每亩6万元。合作社基地以1500元/亩的地租与农户流转土地,用工优先保证流转了土地的群众,每年每亩工资支出5000元左右。文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左云朝加入兴隆专业合作社后,流转的土地5亩,年租金收入7500元,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收入是90元,儿子到合作社做管理实习期工资每月1800元,掌握技术以后每月4000元。另外还有入股的股金分红,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红火。面对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带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的问题,昌宁县采取通过政府搭桥,“送岗下乡”等形式,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春节过后,一大批劳务输出人员奔赴全国各地,为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挣“真金白银”。产业发展了,就业充分了,昌宁县广大农村人口收入持续增加,把“产业+就业”的经济脱贫路子建得更宽更通畅。
“建设+搬迁”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围绕脱贫攻坚规划、部门专项规划,聚焦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昌宁县积极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切实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村发展环境。2017年,将专项资金按照30%用于改善基础设施、30%用于扶持产业发展、20%用于小额到户贷款贴息、10%用于扶持农民合作社、10%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比例进行切块分配的基础上,整合资金61938.5万元,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398万元优先满足重点建设项目需求。同时,将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机结合,2015年以来组织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32个,实施国开行贷款项目村组道路、农村安全饮水、校安工程、农村环境整治4大类482个子项目12.18亿元,实施浦发扶贫基金苗族帮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教育基础设施、生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5大类322个子项目11.21亿元,易地扶贫搬迁主体工程完工1972户、搬迁入住1694户,完成“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1200户、建设“保命房”205户,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和群众安居保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昌宁县把农村信息化作为与水、电、路并举的重要工程来抓,在解决通安全水、通稳定电、通畅通路的同时,着力抓好农村信息化建设。去年末,光纤已进入85%的自然村,4G移动信号已实现自然村全覆盖。中国移动昌宁分公司在全县124个行政村有线光纤网络和4G网络覆盖率均为100%、自然村覆盖率达95%,做到“易地扶贫搬迁到哪里,通信和互联网就通达到哪里”。
“党建+保障”增强主体发展能力。坚持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坚持选优配强扶贫力量,2018年组建124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430名,同时配齐建档立卡贫困村大学生村官,选聘124个村(社区)党建信息平台助理员,为脱贫攻坚提供人员保障。目前,5个脱贫退出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和258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为主要形式,消除30个“特弱村”、扶强12个“薄弱村”、提升16个“富裕村”、打造2个“经济强村”,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此外,昌宁县还着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围绕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无辍学的目标,小学入学率达99.5%及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9%及以上;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100%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100%签约家庭医生。同时以职业学校、科协、农广校等为依托,积极融合教育培训资源,切实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着力提升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保山市扶贫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