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七个一”激发内生动力
保山市以开展“七个一”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弘扬“西畴精神”,群众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识逐步增强,精神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明显加强,社会日趋稳定和谐。
组织一次政策宣讲。依托市、县(市、区)两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和腾冲市艾思奇百姓宣讲团等6个基层特色宣讲团,开展宣讲8000余场次,覆盖群众61.2万人次。特别是龙陵县借助“六小课堂”和“小手拉大手 脱贫奔小康”主题活动;昌宁县借助“百名讲师进百村”等手段,共组织100余名“一根丝”宣讲团骨干讲师,组成120多支义务宣讲小组,围绕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产业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移风易俗等内容,深入田间地头、院坝场上、农户家中开展集中式、互动式、点对点宣讲。
举办一场文艺演出。调动市、县、乡、村1000余支文艺小分队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的送戏下乡活动。通过多种艺术表演形式宣传脱贫攻坚政策知识,传播扶贫济困正能量。昌宁县组织编排了歌舞《我宣誓》,以歌曲的形式重温入党誓词,以舞蹈的形式展现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小品《酒仙新生》通过挂包帮干部对一个嗜酒如命的中年男子的帮扶,表现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困难和扶贫干部的决心和爱心,激发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用好一个活动阵地。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文明村镇创建等工作,重点推出了一批覆盖集镇及周边、交通干道沿线、村寨内外、家庭庭院的公益广告、永久性标语、入户文化宣传品。目前,全市共制作大型户外广告牌555块、户外造型宣传牌3.37万块、永久性宣传标语0.7万条、灯箱0.68万个、灯杆旗2.2万块、墙体宣传画6.9万平方米、宣传栏0.9万块;制发宣传海报34.44万张、对联13.595万幅;各级媒体和户外LED屏分别播出宣传标语5.7万条次和36.01万条次。通过扎实开展宣传发动工作,提高了干部群众对主题实践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评选一批先进标兵。一是组织开展“一兵三户四村”评选活动。以评选“扶贫工作标兵”、“光荣脱贫户”和“带头致富户”、“五好文明家庭”、“脱贫攻坚红旗村”“基层党建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美丽村庄红旗村”为重点。深入挖掘、评先,宣传一批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目前,全市已评选出“一兵”100名、“三户”典型230户、“四村”典型56个。二是以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评选一批文明村、文明户。通过开展创建和评选活动,保山市5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47个村、4个小城镇、6个社区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文明小城镇、省级文明社区;58个村、7个小城镇、8个社区创成市级文明村、市级文明小城镇、市级文明社区。推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3户,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1户,全国最美家庭6户,省级五好文明家庭18户、省级最美家庭6户,市级最美家庭115户。三是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推出了全国第一届文明家庭、中国好人、云南省第五届道德模范杨会春等一大批农村先进典型,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2000多个,张榜公示8000多个先进典型。
开展一次民情恳谈。全市720家挂包单位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员在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作用,在驻村扶贫工作队中广泛开展“五个一”精准扶贫活动,即:上好一节党课和素质培训课、成立好一个专业合作社、选好一种特色产品注册成商标、讲好一个扶贫故事、建设一个好支部,真正打造“不走的工作队”。目前,挂包帮扶领导深入挂钩联系点上党课1200多次,共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60多个,建成村民小组活动场所3724个。
开设一个宣传专栏。在保山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新闻网开设专栏进行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其中,保山日报社开设《打赢脱贫攻坚战 实现保山新跨越——“自强、诚信、感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自强、诚信、感恩”》专栏,刊发“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稿件200余篇(条)。市广播电视台在综合广播开辟《公益987》栏目,宣传“自强、诚信、感恩”专题5个,在电视《保山新闻》和《脱贫攻坚》栏目中播出相关内容17期。在保山新闻网刊登“自强、诚信、感恩”宣传稿件110条次,图片40多张。
开展一次移风易俗。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融入主题实践活动,全市851个行政村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000余部,用《村规民约》规范群众不良生活行为,引导群众改变陈规陋习,让村容整洁、办事节俭、人人思进成为农村新常态,推动形成“人人心存感恩、个个遵守公德、户户增收致富、家家和睦相处、村村倡导文明、处处体现和谐”的浓厚氛围。(保山市扶贫办 21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