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2019-011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19-01-10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共筑脱贫摘帽同心圆——东北大学定点扶贫昌宁县成效明显

共筑脱贫摘帽同心圆

——东北大学定点扶贫昌宁县成效明显

2013年东北大学定点扶贫昌宁县以来,通过强化对接、调查研究、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有效实施,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组织给力 规划引领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文件精神和教育部的安排部署,东北大学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和书记为双组长,校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的定点扶贫昌宁县工作领导小组,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2017年以来学校先后5次派出领导干部到昌宁县学校、企业、茶园、田间地头中调研,走访20户贫困户,为2户贫困户送去4000元慰问金,全面掌握了昌宁县贫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东北大学结合实际,确立了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技转化、文化引领、社会服务”等优势,以定点扶贫为重点,从教育帮扶、智力保障、项目带动、资源开发、推介宣传等为重点的帮扶思路,制定了《东北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工作规划(2013—2020年)》,并签定了《东北大学昌宁县对口帮扶暨合作展框架协议书》。为确保定点帮扶工作顺利开展,东北大学先后派出5名干部到任昌宁担任副县长,2名干部到乡镇任村(社区)第一书记,统筹组织定点帮扶各项工作的开展。

发挥优势 扶贫先扶智

一是抓住关键少数搞好培训。为提高昌宁县领导干部管理水平,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启动了党政干部培训班暨“工业园区域建设与发展”高级研修班,接收昌宁县选派的优秀干部到校学习,培训班围绕昌宁桥头堡战略,以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管理、工业经济发展、农业产业融合、旅游经济开发、行政管理创新等为主要内容,为昌宁干部量身打造培训课程,使这些干部成为昌宁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者。东北大学会同昌宁县举办了《县域经济与工业园区建设专题示范研讨班》等四期专题培训班,为培训领导干部250余人次。二是抓住农村实用技术搞好培训。通过东北大学远程教育平台,以网络直播的方式举办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30期,共计培训3000多人。三是抓住教育扶贫搞好培训。东北大学领导深入全县13个乡镇的60余所学校进行考察调研,在昌宁建立了东大远程教育中心昌宁学习中心、东北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柯街腊邑实习基地、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基地等学习交流平台,为昌宁县争取贫困专项计划指标和少数民族预科指标,授予昌宁县一中为“东北大学优质生源学校”;推动沈阳、昌宁两地学校结对帮扶,选送昌宁县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到沈阳重点中小学学习培训,通过校际间的对口帮扶,辐射带动全县中小学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东北大学每年均选派6名优秀研究生支教团到昌宁进行为期1年的支教服务,每年选派12名英语教师到12个山区乡镇中心完小支教。四是抓健康教育培训。组成东北大学赴昌宁医疗专家团,到昌宁县人民医院开展讲座和诊断疑难患者工作,鬫志英副院长做了《群体性传染病防控交流》的报告,切实帮助昌宁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项目带动,夯实脱贫基础

东北大学积极争取产业扶贫项目,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帮助贫困村寻找致富门路,着力增强贫困农户“造血”功能。近年来,东北大学通过多方争取,帮扶昌宁各类项目资金841.25万元,为改善昌宁县基础设施给予了极大帮扶。一是协调争取资金691.25万元夯实教育基础设施。其中,捐赠价值62万余元,装备3所小学信息化课堂;争取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润雨计划”项目经费550万元,专项用于9所学校校舍建设;投资45.45万元,援建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室项目;援助鸡飞中学建设知行书苑,累计投资21.2万元;为大田坝中学图书室捐赠图书2000多册;实施温暖工程,投资12.6万元,在3所学校实施温暖工程,为学校建设净饮一体饮水系统和生活用水供热系统各1套;募集360双爱心手套、80余套棉衣和124册课外读物,捐赠给大田坝镇中心完小。二是主动谋划,捐赠60万元用于脱贫攻坚12个村卫生室补短板项目建设,捐赠20万元设立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攻坚专项资金。三是协调重点扶贫项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向国家教育发展基金会申请教育“应急”建设资金150万元,解决危房改建等问题。四是积极落实国家“非遗扶贫”政策。到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苗族服饰文化所在村之一的土皮太村与部分苗族乡亲商议苗饰的发展模式,落实“非遗扶贫”工作。(保山市扶贫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