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发展问题的根本之策,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大民生工程。如何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决打赢易地搬迁脱贫攻坚战,确保实现搬迁一户、脱贫一户?隆阳区辛街乡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坚持易地初心,群策群力,尽锐出战,以硬担当落实硬任务、以硬作风啃下硬骨头、以硬本领实现硬目标,给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一、应搬尽搬,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掉队
辛街乡位于保山坝南端,素有保山坝南大门之称。全乡国土面积118.45平方公里,辖15个村(社区),85个自然村,193个村民小组。2015年末总人口52280人,农业人口4911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57人。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后,辛街乡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六类区域”要求划定了辖区内的搬迁区域,实行挂图作战,划出搬迁“红线”,确保搬迁范围精准;同时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定公示、乡复核、县审定公告”的程序,遵循群众自愿、应搬尽搬的基本原则,乡村组干部、挂包单位职工、驻村扶贫工作队用心用情用力进村入户动员搬迁,通过与搬迁户算清“搬迁帐”,引导其转变“故土难离”的传统观念,动员其自愿搬、主动搬,辛街乡建档立卡搬迁任务973人已于 2017 年12月27日全部搬迁入住,实现了应搬尽搬。
二、统筹规划,努力打造易地搬迁特色小镇
按照保山市“能城不村、能大不小、能平不坡、能多层不独院”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思路,辛街乡在选址上充分考虑乡镇规划、交通优势、资源利用等因素,共规划集中安置点3个。辛街乡紧盯打造“保山经济次中心”的发展定位,结合城镇化建设,按照“以城促搬、以搬促城”的发展理念,高起点规划邹里集镇安置点,选址地紧邻乡政府、卫生院、学校、杭瑞高速,实行电力线路、网络线、自来水管、污水管“四线入地”雨污分离,合理布局村卫生室、篮球场、农家书屋、农民讲习所等配套设施;按照“依产定搬、以业定迁”的要求配套规划了大型机械交易市场、滇西国际农场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安置点与保山工贸园区、隆阳轻纺工贸园区、昌宁生物产业园区等6个园区仅10分钟的距离。目前,集镇安置点特色小镇雏形初步形成,已被市、区两级确定为易地搬迁特色小镇,下步,辛街乡将按照“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经济安全、环境整洁、宜居宜业”的目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社区管理服务,将其建设成为全市规划最美、服务最优、搬迁户致富最快的集中安置点,在全市乃至全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严控面积,防止群众因建房增加负担
在建房面积问题上,辛街乡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面对搬迁户要建大房子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讲政治,认清形势不盲从,认真贯彻落实“既不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的脱贫工作要求,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通过党委书记、乡长、人大主席分片包干,解读宣传政策,做细做实群众思想工作,人均住房不超过25平方米的标准要求得到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守住了易地搬迁的“标线”。同时,为满足搬迁群众生活需求,坚持分类施策,在户型设计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针对人口较少的搬迁户,做到“小户型、全功能”,设计9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两种户型11幢276套供群众进行选择;针对人口较多的搬迁户,充分考虑群众意愿,结合实际,以统规联建建设低层安置房337幢,为群众脱贫致富后改善住房条件留足空间,确保群众最大程度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惠。
四、保证质量,让群众住上安全稳固住房
安置房的质量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生命线,辛街乡始终对安置房质量安全问题保持“零容忍”,全面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和监督责任,确保让搬迁户住上“安全房”“放心房”,实现住房有保障。一是成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指挥部,代表甲方负责工程组织实施、质量监管等工作。二是成立建房理事会,通过搬迁群众自行选举23名代表组成,参与建材质量和施工现场监督。三是严格资质审查,通过公开招标择优确定设计、地勘、施工、监理等单位,确保各个环节工作到位、质量过硬。四是认真落实“双点长制”,把质量安全责任压实到岗到人。
五、力控成本,严防群众因搬迁影响脱贫
为降低搬迁群众的负担,让搬迁群众住上价廉质优的安置房,辛街乡“四措并举”降成本:一是严格执行国家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面积政策,通过严控面积,避免群众因“造盆景”负债影响脱贫。二是通过抱团招标、统购物资、开展建材物价整治等方式努力降低工程费用,按规定减免城镇土地税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等费用,千方百计降低建房成本。三是引导群众简单装修,以达到基本入住条件为最高标准,避免群众因攀比过度装修影响脱贫。四是让搬迁群众以以工代赈方式就地参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间接降低建房成本。
六、因户施策,让搬迁群众有事做能致富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群众搬得出,挪穷窝,关键还要拨穷根、换穷业,最终才能实现“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辛街乡聚焦群众后续发展问题,按照“以岗定搬、以业定迁”的工作思路,因户施策,制定了安置点搬迁群众产业发展规划和就业计划,持续推动搬迁群众由原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业转变,让搬迁群众有事做、能致富。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将坝区10600亩土地全部流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花卉、蔬菜、水果、烤烟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吸纳搬迁群众为产业工人增加收入。二是成立居民公共服务管理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供水、广场、农贸市场等公共管理服务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三是成立劳务输出协会和合作社,根据保山工贸园区、建筑公司、汽运公司、货运公司、大型机械交易市场用工需求,通过“订单式”技能培训、举办现场招聘会,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务工。目前,集镇安置点937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有897人实现了稳定就业,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户均就业1.7人,人均月工资收入2500元以上。四是举办农民丰收节,展销推介本地土鸡、“守留蛋”、蜂蜜等农特产品,活跃消费市场,促进商品销售流通,实现群众农业增收。
七、多措并举,激发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打赢精神脱贫攻坚战,帮助贫困户克服“等、靠、要”思想,扭转“贫困光荣”之风,破解搬迁群众“精神贫困、动力不足”的难题,让贫困群众树立“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思想,是脱贫攻坚中的“上岗岭”战役。辛街乡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为平台,通过“五进五讲”,即以干部进所讲政策、专家进所讲技能、乡贤进所讲德治、脱贫户进所讲感恩、致富能手进所讲创业创新为主线,向群众宣讲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传授劳动技能,强化德治和感恩教育,传播正能量,交流致富经验,推动乡风文明,深化移风易俗,从而激发贫困群众斗志,树立勤劳致富思想,培养群众“造血能力”,让搬迁群众自力更生。目前,辛街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大课堂”,群众增收致富的“孵化器”,教育群众、培养群众、武装群众、提高群众的重要阵地。“只要不懒惰,愿干就有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贫困户之间比谁素质高、比谁技能强、比谁挣钱多、比谁讲卫生的比学赶超风气已蔚然成风,“梦想家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八、强化服务,让搬迁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易地扶贫搬迁决不能一搬了之。辛街乡通过“十条措施”强化社区服务管理,促进群众融入社区,切实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一是强化社区服务。配套建设邹里社区办公楼,将集镇安置点搬迁群众535户2406人(含跨乡镇安置)纳入邹里社区居民公共管理服务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重新制定村规民约,成立安置点红白理事会,移风易俗,弘扬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二是加强搬迁群众入住接续服务。按村民小组模式管理,选举安置区小组长、楼长、治安调解员,负责对安置点搬迁群众就业、就学、生产、生活等方面提供管理服务,让搬迁群众消除后顾之忧。三是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以“五进五讲”为主要内容,全面轮训安置点搬迁党员群众,不断提高党员群众综合素质。四是成立隆阳区老年大学辛街分校,开设7个专业10个班,对搬迁户妇女、老人等开展健康文化教育,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和好声音,目前已有680余人参加学习。五是开办红色影院,免费向群众开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群众轻松学政策、掌握政策、用活政策。六是建设法治乡村警示教育基地,以案说法开展警示教育,推进乡村法治、自治、德治“三治”融合发展。七是实施雪亮工程,全方位、全天候在智慧平台掌握集镇安置点实时情况,让群众真切感受科技力量,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安全感。八是组织志愿者举行“贴春联、送祝福”活动,开办家用电器、卫生厕所、洗浴设备使用中老年培训。九是举办第一届农民丰收节、九九重阳节、广场舞比赛等文艺活动,让搬迁群众登台表演,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是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到贫困搬迁群众家中进行节日慰问,让群众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以及社区大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