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变市民 摒弃陈规陋习
辛街乡易地扶贫搬迁户开启生产生活新模式
隆阳区辛街乡党委政府为了让搬迁群众离乡不离家,实现“搬得来、稳得住、管理好、能致富”,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移民社区治理新模式,辛街乡集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实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就业观念、居住环境、农民身份等多方面的转变。
隆阳区辛街集镇安置点梦想家园小区是辛街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总占地面积446亩,建设多层安置房11栋276套、低层安置房337栋,安置来自芒宽乡、瓦窑镇、瓦马乡、汉庄镇及辛街乡的535户24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60户1149人。2017年12月,随着群众纷纷搬迁入住,生活习惯难改变、生活环境难适应、家庭收入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纷纷出现,梦想家园小区里与错落有致的房屋、规划美丽的环境、齐全的硬件设施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群众生活垃圾随处丢、家禽随意放养、邻里不融洽等。面对这些问题,辛街乡和邹里社区先从改变搬迁群众思想出发,从思想的转变促动脱贫致富的动力。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开工时,便率先在全区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党支部,群众搬迁入住后,根据区域管理,成立梦想家园小区2个党支部,隶属邹里社区党总支,形成了“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居民”的网格化管理,和“居民—党员—网格党支部—社区党总支”的信息反馈,通过这一模式一一入户,帮助搬迁群众逐步改变生活习惯、适应新环境。
“刚搬来的时候,一部分老人不会用冲水厕所,有的群众还把行道树砍来生火,垃圾随处扔更是普遍。”邹里社区党总支书记李伟回忆,当时通过网格化服务,挨家挨户讲,一遍一遍说,手把手地教,慢慢的垃圾不乱扔了,小区的环境也越来越美了。为了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辛街乡本着“开放透明、和谐温馨、便民惠民”的理念,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建文化广场、时代先锋走廊、为民服务中心、区老年大学辛街分校、红色影院、青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职工驿站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阵地,让搬迁群众办事更方便、娱乐学习有场地,“家”的感觉更浓厚。
搬迁户迁入新居后,虽然就医就学有了保障,但生活支出比以前翻了倍。为解决好搬迁户的收入来源问题,辛街乡党委政府在农民职业化、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劳务输出等方面下足功夫,让搬迁群众有事做、有钱赚。由邹里社区成立的欣伟公共管理服务专业合作社牵线搭桥,一方面介绍搬迁群众到甜柿、蔬菜种植园和烤烟种植大户家务工,保证了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另一方面合作社流转了500余亩土地,租给想种的搬迁群众,目前已有23户搬迁群众发展烤烟种植,户均毛收入达到5万多元。搬迁贫困户张文银去年承包了30余亩种烤烟,烤烟交售完又接着种蔬菜,不仅自己发展种植增收了,还雇用了小区里的贫困户到地里打工,帮助其脱贫。为增强贫困户就业本领,辛街乡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户开展家政、刺绣、烹饪、电商、电焊、种养殖等实用性较强的培训10余场次,培训贫困户达1000余人次,并分季度组织招聘会,通过招聘会,2018年有序输出275人外出务工。目前,梦想家园小区的贫困劳动力937人已稳定就业897人,并做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户均就业1.6人,月均工资收入2500元以上。(保山市扶贫办 电话:216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