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塘:从“四无村 ”成为脱贫出列示范村
腾冲市新华乡是典型的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无产业优势、无服务优势的山区“四无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408户16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547人。全市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该村紧紧抓住建强党支部,引领全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截止2018年底,已脱贫退出125户519人,未脱贫户9户28人,成为了全市贫困村脱贫出列的典范。
龙塘村距离县城50公里,国土面积11.67平方千米,人均耕地实际面积仅为0.79亩,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规模化程度不够,种养殖管理技术粗放,缺乏有效的高产值带动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脱贫攻坚战进入总攻以来,龙塘村党支部始终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改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的总要求狠抓落实,面对“四无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与群众进行面对面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结合村情民情贫情,确立了“强化党建引领,资源不足产业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基础不足项目补、认识不足教育补”的建设性工作思路,强化责任担当,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建强组织、做好表率,带领全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乡村振兴从人居环境整治切入。投资30万元建成龙塘村垃圾处理场,人居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二是从硬件完善着手。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软硬”兼施,在抓实党员队伍学习教育、监督管理的基础上,投资200余万元,建设党员活动场所4个,建成党员活动、红白理事、群众娱乐等一场多用的多功能活动场所。三是扶贫先扶智从困难学子学费着力。充分发挥挂包单位保山市投资促进局的平台优势和人脉优势,五年来,向北京、上海等地慈善家、慈善机构共争取慈善捐资3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00余人次,精准解决了60余户贫困家庭的燃眉之急。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聚焦靶心精准发力。为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龙塘村党支部严格按照规划上科学合理一步到位,落实上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五年来,累计向各级各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共1000余万元,对村组道路、入户道路、村完小附属工程、生产沟渠、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建设和改造提升,工程的建成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群众生产生活品质。五是精准施策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五年来,多方协调资金保证了培训所需经费,根据群众需求,进行了“菜单式”培训,邀请种养殖技术人员、专家等,对龙塘村党员群众进行常态化、经常化的理论和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同时,在认真落实“造血式”扶贫的基础上,向各级各部门争取各类资金300余万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输血式”扶贫全覆盖。六是精准谋划“党建+”,强化引领带动,着力推动产业脱贫。五年来,共投入各类培训资金30万余元,邀请种养殖技术人员、专家等,共组织茶叶、烤烟、养猪、养鸡等实用技术培训100余场次,培训人次达3000余人次,做到培训全覆盖。为发展好特色产业,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产业发展思路,邀请专家对龙塘村发展特色产业适宜性进行论证,其次,结合本村特色产业发展,组织村干部、村民小组长、群众代表等,到外地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按照“公司+基地+支部+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特色产业。现已种植猕猴桃500亩,预计三年后,全部进入盛果期,可实现种植产值500余万元,壮大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2019年种植大球盖菇50亩,共实现种植产值100余万元,解决贫困户家门口务工2000余个工时,实现务工收入20余万元。计划2020年,种植100亩,预计可实现种植产值200余万元,解决群众家门口务工4000余个工时,实现家门口务工收入60余万元,预计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保山市扶贫办 赵志苍 孙瑞鸿 电话:216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