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645-5-/2021-1217005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乡村振兴局
  • 公开目录
  • 工作动态
  • 发布日期
  • 2021-12-17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施甸:做强传统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施甸:做强传统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在巩固脱贫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施甸县立足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挥区位优势、气候特点、农民习俗与特色产业优势,把培植蔬菜、壮大生猪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抓紧抓实,着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发挥气候优势,优化生产结构与区域布局。坚持因地制宜,把蔬菜种植向适宜区转移聚集,基本形成以施甸坝、旧城坝、太平帕丹坝、由旺大秧田为主的冬早特色蔬菜种植区域,以姚关雷打树为中心辐射陡坡、瓦窑、摆田区域以及水长永保为中心辐射太平李山、地理、蒋家等区域的夏秋高山补淡蔬菜种植区域,以鲜食豆类烟后种植为主的蔬菜,已形成了规模稳定、效益突出的特色产业。

加强基地建设,持续改善蔬菜生产效能。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严格按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标准,整治土地、完善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和配套栽培设施,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生产技术,集中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加强产品质量监管,着力打造绿色产品品牌。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强化种菜农民培训,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科学化水平,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有机肥,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加强生产技术指导和产品质量检测,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

培育经营主体,增强蔬菜产业发展动能。围绕“绿色食品牌”创建目标,依托现代农业、优势农产品基地、南菜北运等项目,采取政策引导、项目支持、技术培训等多种措施,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循环型蔬菜产业为重点,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推进蔬菜产业战略性调整,突出绿色化、标准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坚持走质量兴菜、绿色兴菜和品牌强菜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带动蔬菜产业发展。

多策发力,巩固生猪产业发展根基。施甸生猪养殖基础好,被列为国家级生猪养殖基地县和生猪调出大县,以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为目标,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实施生猪提升工程。对有生猪养殖意愿和条件的脱贫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强力推行生猪养殖保险,对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投保”;着力推行生猪强制免疫接种;把生猪养殖大户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重点加强培训。

筑巢引凤,引进龙头带动生猪规模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3家规模化龙头企业入驻成立了云南众望农牧业有限公司、云盟集团施甸县林然畜牧业有限公司、施甸县金航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分别在何元乡莽王村、由镇镇中村和坡脚村、老麦乡太和村、姚关镇河尾村建设集良种繁育、仔猪和育肥为一体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5个,年繁育仔猪6万头、出栏肥猪4.5万头,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100多个。

挖掘开发,着力打造特色系列产品品牌。火腿、香肠和腌腊是施甸独具特色的猪肉传统制品,其风味独特,深得消费者青睐。施甸按照“绿色食品牌”发展要求,深入挖掘传统的猪肉制品加工潜力,开发系列产品,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创建特色品牌产品,延长生猪产业链,拓展产业增收空间。依托罗银定点屠宰畜产品有限公司、康汇食品公司、施甸老滇味火腿厂,建成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个、肉制品加工企业2个、加工个体户13个、加工小作坊5个。开发注册了传统猪肉制品“野鸭湖”商标。

筑牢“双绑”,构建生猪产业发展新构局。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引导构建龙头企业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的“双绑”机制,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十四五”期间,施甸将进一步巩固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完善生猪养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健全生猪防疫体系,完善产业链建设,强化产业环节协同,增强应对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建设规范化养殖小区和标准化养猪场,全面提升生猪养殖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