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06-5/20250701-00003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科学技术局
  • 公开目录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发布日期
  • 2025-07-01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驻村队员牵线搭桥 科技赋能产业振兴​ ——保山市科技局助力大田村鲜食豆类产业蝶变

仲夏时节,蒲缥镇大田村的田间地头生机盎然,一串串饱满的鲜食豆类垂挂在钢管U型架上,预示着又一年的丰收。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耕耘者”——大田村驻村工作队员,他们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精准调研破瓶颈,牵线搭桥解难题。作为保山市科技局挂钩帮扶村,大田村长期面临“品种单一、技术滞后、品牌薄弱”等产业发展困境。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后,迅速沉入一线,走村串户收集农户诉求,联合村两委梳理出“鲜食豆类产业升级”核心需求。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他们主动对接市科技局与上海市闵行区科委,推动沪滇合作项目“鲜食豆类新品种引进及配套栽培技术集成应用”落地,促成保山明农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市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为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项目推进中,驻村工作队敏锐发现设备采购与示范物资存在7万元资金缺口,第一时间整理形成《项目资金需求报告》,陪同村两委赴市科技局专题汇报,详细说明资金缺口对示范种植、技术推广的影响。“我们带着数据和农户期盼去沟通,局里很快决定特事特办,从专项扶持资金中划拨解决。”驻村工作队长表示,这笔资金不仅解了燃眉之急,更让村民看到了科技帮扶的实效。

科技赋能强支撑,驻村服务显担当。在项目实施现场,驻村队员既是“联络员”也是“技术员”。他们牵头组织3期高质高效栽培技术培训,邀请农科院专家田间授课,手把手指导155户示范户掌握新品种种植技术,累计培训300余人次;建立“驻村队员+科研人员+农户”微信群,实时解决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问题,确保600亩核心示范区亩产达1175公斤,较传统种植增产175公斤,户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为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驻村队员推动村集体利用项目资金购置大型旋耕机、钢管U型豆架等设备,建立“村集体租赁+农户使用”的市场化运营模式,预计年增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这些设备不仅服务当前示范田,还能辐射全镇6万亩豆类种植,未来我们计划成立农机服务队,把‘一次性投入’变成‘可持续增收’”,村党支部书记对产业前景充满信心。

长效帮扶促振兴,造血功能初显现。自2023年5月驻村轮换以来,大田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纽带作用,累计协调落地帮扶项目13个,撬动各类资金77.53万元,在产业提质、民生改善、人才培育等领域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科研支撑、村企联动、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他们不仅“输血”解困,更注重“造血”赋能:协助注册农产品商标、对接电商平台拓展销路、推动建立质量管控体系......一系列举措让大田村鲜食豆类从“山间豆”变身“金豆豆”。

“现在村民学技术的积极性高了,主动找我们咨询新品种;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能办更多实事”,驻村队员看着村里的变化感慨道。如今的大田村,产业振兴步伐坚实——600亩核心区示范效应凸显,全镇6万亩种植区即将推广标准化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数名“土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乡村治理更有活力,科技帮扶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增长,更是发展理念的转变。

从项目落地到资金协调,从技术培训到产业规划,大田村驻村工作队员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担当。他们是科技赋能乡村的“连接器”,更是群众增收致富的“贴心人”。随着市科技局持续加大技术指导与政策支持,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鲜食豆类产业正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书写着“科技兴农”的新篇章。(保山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