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33-X/20250707-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公开目录
  • 地质灾害预警
  • 发布日期
  • 2025-07-07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腾冲市芒棒镇马家村樱桃树小组滑坡成功避险案例

一、灾情概况

2025年7月1日16时,保山市腾冲市芒棒镇马家村樱桃树小组杨时轻发现回家道路出现开裂、变形迹象,随即上报至村委会,村委会上报至芒棒镇自然资源所及镇政府,芒棒镇自然资源所上报至腾冲市自然资源局。接报后,腾冲市自然资源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并研判指导转移避险工作,初步判定为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并划定了危险区范围,紧急撤离了受威胁的2户11人。7月5日下午15时,滑坡发生滑动,导致杨时轻户进家道路阻断,三间房屋倒塌,自家小型铲车翻倒至滑坡坡脚,一段自建浆砌石挡墙损毁,同时滑坡后缘已至杨时凯户房屋墙角,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由于及时有效的撤离措施,提前疏散转移工作到位,成功保护了2户11人生命安全,避免了直接经济损失160万元。该点虽不是地质灾害隐患点,但该区域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自然资源部门及驻县技术支撑单位每年进行了地质灾害相关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了基层乡镇、村组干部及群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认识,日常巡查排查到位,有效避免了本次灾害。

二、基本特征

2.1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芒棒镇地处高黎贡山北麓,龙川江两岸的河谷地带,区域地貌类型属火山地貌之熔岩台地地形(图1),地形以山地、河谷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全镇最高海拔达3374.3米(位于高黎贡山区域),最低海拔1200米,地形落差显著。

图1:区域地貌分布图

(2)区域地形地貌。马家村位于云南省腾冲市芒棒镇,地处高黎贡山山脉南侧,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呈现马蹄形向西开口的地貌特征。该村海拔约15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500毫米,气候属于印度洋季风气候,四季界限模糊,干湿季分明。

(3)地层岩性。区域主要出露第四系人工素填土(Q4ml);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含碎石粘性土;新近系上新统芒棒组下段砂岩、砂砾岩(N2m1)。

类型

代号

名称

地层代号

岩性组合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松散土体

I1

人工填土

Q4ml

粘性土、植物根茎及少量砾石

分布于道路外侧,主要为粘性土,局部含少量碎块石,散体状结构,厚度较小,均匀性较差,力学强度较低,临空面易塌落,水流作用下易流失,人工边坡易产生崩滑,抗冲刷能力差。

松散土体

I2

残坡积层含碎石粘性土

Q4el+dl

含碎石粘性土

分布于区内斜坡表层,岩性主要为含碎石粘性土,松散状,均匀性较差,力学强度较低,临空面易塌落,水流作用下易流失,在雨水渗透侵蚀下,易产生滑坡等灾害。

较软岩层

1

新近系上新统芒棒组下段砂岩、砂砾岩

N2m1

砂岩、砂砾岩

为区内下伏基岩,黄褐色、灰褐色等,稍湿,为极软岩,岩体较破碎,易击碎,结构大部分破坏,矿物成分显著变化,风化裂隙发育,岩石软弱易风化,具有软硬相间特征,不利的地质组合条件下可能产生滑坡等灾害。

(3)断裂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域内大的主要构造龙川江弧形断裂。

龙川江弧形断裂:大致沿龙川江盆地北延,近南北向,平面形态舒缓波状,推测断裂面向西倾、陡倾角;在上营至江苴街一带,断裂显示为宽100余米的糜棱岩带,平行断裂发育并组成断裂带。上营以南在龙川江盆地断裂行迹显示不明显,断裂展布地带地貌上呈弧形盆地,大量的喜山期火山岩呈弧形广布,并于火山口分布,该断裂为压扭性断裂,线性构造带,包括近南北向展示的火山岩、火山口和温泉等构造行迹。该断裂不但控制高黎贡山变质带的西界,而且控制龙川江盆地新生代沉积,与火山、地热及放射性矿产的富集均有一定成生联系。

(4)水文地质条件。依据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介质特征、赋存空间类型,地层和岩性的组合关系和含水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条件,调查区内影响坡体稳定性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碎屑岩类裂隙水。

一是松散岩类孔隙水: 该类型含水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组成,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碎石、含碎石粉质粘土中;主要分布于地表,分布范围小,以上层滞水形式赋存于其中,赋水性差,透水相对较强,水量贫乏,具有明显的透水不含水特点。该含水层水量较小,泉水受季节性变化大,赋水性差,水量贫乏。

二是碎屑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主要由新近系芒棒组下段砂岩、砂砾岩(N2m1)组成,岩石破碎,富水性中等,含水性、导水性较好,易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

2.2灾害地质特征

据现场调查,滑坡点位于芒棒镇马家村樱桃树小组,地理坐标:东经98°39′02″,北纬24°57′15″,总体地形较陡,基岩风化严重,滑坡区位于芒棒镇马家村樱桃树小组杨时凯户房屋外侧道路斜坡,斜坡后缘为杨时轻户进家道路及凯户房屋,滑坡已发生一次滑动,主滑方向为140°,斜长6~8m,宽30~40m,面积约260m2,滑坡体厚2~3m,体积约650m³,为小型浅层土质滑坡。现状滑体多堆积于中下段,滑坡后缘发育裂缝,缝宽10~50mm。滑坡区地形坡度35~50°,局部大于60°。滑坡物质主要为第四系人工素填土(Q4ml)及第四系残坡积层含碎石粘性土(Q4el+dl),推测滑动面为第四系残坡积层与下伏新近系上新统芒棒组下段砂砾岩层(N2m1)内软弱面,在降雨作用下,最终形成滑坡。

滑坡于7月1日出现道路开裂变形,因近几日连续降雨,雨水下渗致使裂缝逐渐增大,于7月5日发生滑动。详见照片(1-4)、图2。

照片1 滑坡后缘裂缝

照片2 滑坡后缘至房屋墙角

照片3 房屋及挡墙损毁

照片4 铲车翻倒至坡脚

 

图2 滑坡区及受威胁农户分布影像图

2.3成因分析

(1)气象因素。芒棒镇马家村近15日降雨量较大,累计降雨量达272.6mm,单日最大降雨量达54mm(详见图3),7月2日至5日累计降雨86.8mm,斜坡区降雨汇集下渗,造成斜坡区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形成软弱层;同时水体的入渗加大斜坡体的自重下滑力,降低斜坡自稳能力,为滑坡体的滑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图3 马家村近15日降雨量统计图

(2)地形条件。滑坡区位于芒棒镇马家村樱桃树小组杨时凯家房屋外侧道路斜坡高陡地段,地形坡度35~50°,局部大于60°,坡体临空面高且坡度较大,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势能条件。

(3)岩土条件。滑坡体为第四系人工素填土及新近系上新统芒棒组下段砂砾岩,岩土体力学强度较低,结构松散,汛期岩土体多呈饱和状,地表水易下渗软化,使岩土体强度降低,形成软弱结构面。

三、监测预警

3.1风险识别

进入汛期以来,腾冲市市域内降雨持续时间较长,腾冲市自然资源局、气象局联合发布了暴雨黄色预警以及地质灾害Ⅲ级预警十余次,其中部分乡镇为Ⅱ级预警,预警信息划定了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区域,并通知乡镇(街道)组织各村小组巡查员对村民居住点的坡前、坡后开展巡查,对发现的地质灾害灾(险)情、地质灾害隐患第一时间上报,相关职能部门按照隐患的实际情况进行处置。

3.2预警研判

2025年7月1日16时,芒棒镇马家村樱桃树小组杨时轻发现道路开裂、变形立即报至马家村村委会,村委会按照上报流程报至芒棒镇自然资源所及芒棒镇政府,芒棒镇自然资源所报至腾冲市自然资源局,接到上报后腾冲市自然资源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至芒棒镇马家村配合、指导芒棒镇政府对道路开裂、变形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结合气象信息及现场变形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判断该区域存在较高的滑坡风险。考虑到斜坡区位于道路陡坡地段,且岩土体条件较差,加之持续降雨导致土体饱和,斜坡区有继续变形滑动的可能性。因此,芒棒镇政府组织了杨时轻户与杨时凯户转移避险。

四、避险防控

在避险防控方面,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一是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及汛后核查,加强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地质灾害高风险区的巡查排查,在强降雨期间增加了巡查人数、次数,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二是汛前对县域内隐患点监测员及辖区内群众进行地质灾害相关知识培训,识别地质灾害变形迹象,同时开展监测并及时上报,提高了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巡查时有效提升了灾害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实施“1262”精细化预报服务,通过气象、自然资源等部门协同合作,实现了对降雨情况和地质灾害风险的精准研判,为及时采取避险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经验与启示

地质灾害具有高隐蔽性、突发性、群发性特点,在日常工作中难以精细解决“隐患在哪里”的问题,且地质灾害多为降雨诱发,近年来通过实施气象风险预警,尤其是“1262”精细化预报服务后,在汛期可以起到精细化预警和有的放矢的效果。

此次滑坡地质灾害成功避险主要是村民的发现变形立即上报以及政府部门的及时研判、及时组织,是一个较好的成果避让案例,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上也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地质灾害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了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带动群众参与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中来,提升了地质灾害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本次灾害特征及避险过程分析,可以总结出降水是导致浅层土质滑坡地质灾害的最直接原因。较对于岩质滑坡而言,浅层土质滑坡具有规模小、危害性小等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分布范围广、数量多等特点。因此,在岩土体松散、降雨为主要诱因的地区在雨季应加强灾害排查工作,做到灾害及时发现、及时避让,以避免或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