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灾情概况
2025年7月27日4时35分,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章赛村赧凯组发生滑坡,滑坡导致陈进米户房屋倒塌损毁。由于提前疏散并第一时间转移群众,成功避免1户6人因灾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
该滑坡位于龙陵县平达乡章赛村赧凯组,2025年6月26日,户主陈进米发现自家房屋墙体开裂、变形、地基下沉,随即将情况逐级上报至章赛村村民委员会、平达乡自然资源所。接报后,龙陵县自然资源局立即组织技术支撑单位专家赶赴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发现平达乡章赛村赧凯组陈进米户房屋及后缘边坡已经出现变形开裂迹象,存在滑坡可能,初步判定为滑坡地质灾害隐患,划定了危险区范围并于当日紧急撤离受威胁区域内的陈进米户1户6人。
2025年7月27日凌晨4时35分许,当晚因强降雨影响,7月27日5时许,陈进米户房屋后缘边坡出现坍滑,导致该户3间房屋损毁,直接经济损失40万元。由于及时有效的撤离措施,成功保护了1户6人的生命安全。
二、基本特征
(1)气象
龙陵县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属于多雨区,年降水约2300mm,有"滇西雨屏"之称,每年5月-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0%以上。调查区内最高海拔2421.7米,最低海拔1100米,年降雨量1900毫米,平均气温16.9度,属典型的立体气候类型。
(2)水文
龙陵县内有怒江、龙川江(当地简称龙江)两江环绕县境。怒江流经县境全长152km,流速1.5-5m/s,最大流量8230m³/s,最小流量316m³/s,年均流量1656m³/s,年均径流总量为522.9亿m³。境内的勐梅河、苏帕河、公养河等大小13条支流汇入怒江,平均总产水量为19.48亿m³。流经境内龙江与龙山两个乡镇,境内全长55 km。沿江西岸,与腾冲、梁河两县依水为邻。江宽70-150m,流速1.5-3 m/s。最大流量为1820 m³/s,最小为12.9 m³/s,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6.65亿m³/s。境内西北部的香柏河、河冲河等六条河均汇入龙川江,流域面积770k㎡,占总面积的26%。龙陵县水能蕴藏量极其丰富。查明水能蕴藏量为54.5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29.81万千瓦,潜力巨大。除两江外尚有大小河流44条,分布龙陵县各乡镇。境内溪沟纵横密布。
(1)龙陵县地形地貌
龙陵县境内山脉起伏盘错,形成上紧下疏,中部高,向东西两侧倾斜的地形。海拔最高点为东部大雪山3001.6m,最低点为西南部的万马河口535m。全县国土面积2884km⟡,其中山地面积2826.32km⟡,占总面积的98%,谷坝面积为57.68km⟡,占总面积的2%。
根据地貌的成因类型,将县内的地貌划分为构造侵蚀地貌、构造剥蚀地貌、侵蚀堆积地貌、岩溶构造地貌和火山地貌5种地貌类型(图3-1)。
(2)调查区地形地貌
调查区属中山中切割陡坡地形,微地貌为一缓坡地形,位于平达乡南部的高山一带。调查区内总体西高东低。属于山区,大部分为旱地,自然植被覆盖率一般,为灌木、乔木。整个调查区地形起伏变化大,坡度15~40°局部大于40°,总体上地形地貌等复杂。
图1 调查区地貌图
3、地层岩性
调查区及其周围地区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el+dl)含碎块石粉砂质粘土、砾砂,本土层较厚。基岩为寒武系公羊河群上段(∈gn2)页岩夹砂岩,及少量硅质岩。
表3.1 岩 土 体 类 型 特 征
类型 | 代号 | 名称 | 地层代号 | 岩性组合 | 结构 | 结构面特征 | 岩土体工程地质评价 |
松散土体 | I1 | 含碎块石粉砂质粘土、砾砂多层土体 | Q4el+dl | 含碎石粉砂质粘土、砾砂。 | 无明显结构面 | 砂土和圆砾呈松-稍密状,粘土和淤泥质土呈软塑-可塑状,潮湿,少量砾石多呈码-亚圆形,被砂类土、粘性土充填,分选性差。 | 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
基岩 | I2 | 全=强风化页岩 | ∈gn2 | 页岩夹砂岩,及少量硅质岩 | / | / | / |
4、区域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无断层及褶皱发育。
图2 龙陵县地质构造纲要图
依据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介质特征、赋存空间类型,地层和岩性的组合关系和含水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条件,调查区内影响坡体稳定性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
2.2灾害地质特征
据现场调查,龙陵县平达乡章赛村赧凯组滑坡总体地形较陡,基岩破碎、风化严重等因素,为坡体失稳创造了条件,叙述如下:
滑坡区总体地形坡度20~40°,坡面出露地层为第四系耕植土(Q4ml)粉质粘土及残坡积层(Q4el+dl)含碎石粉质粘土,斜坡方向约45°,滑坡长约10米,宽约5米,厚度约1.0m,方量约50m3,为浅层小型土质滑坡。
滑坡体所在微地貌为陡坡地貌,人工堆积耕土土体松散,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残坡积层粉质粘土与基岩的接触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加之水流汇集渗,土体饱和后容重增大,加大下滑力分量;地下水浸润并沿结构面渗流,滑带土体强度降低,逐渐变形产生该滑坡。详见照片(1-4)、图3。
照片1 陈进米户房屋受损情况 | 照片2 陈进米户房屋受损情况 |
照片3 陈进米房屋受损情况 | 照片4 边坡前缘挡墙错断情况 |
| |
图3 滑坡区影像图 |
2.3滑坡变形原因初步分析
(1)气象因素。龙陵县属亚热带山原季风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属于多雨区,年降水约1900mm,有"滇西雨屏"之称,2025年6月“龙舟水”期间,龙陵县单点降雨量较大,雨水下渗为滑坡体的滑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地形条件。龙陵县平达乡章赛村赧凯组组滑坡坡位于高陡斜坡,坡度20~40°,不利于坡体稳定性。
(3)岩土条件。滑坡坡体为第四系耕植土和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结构较松散,强度较低。加之岩土体力学强度较低,地形坡度较大,在斜坡上易变形破坏,为滑坡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三、监测预警
3.1风险识别
今年6月以来,由于气候异常,境内普降小到中雨持续时间较长,期间又出现了多次持续性强降水高峰。根据省、市气象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龙陵县自然资源局、气象局联合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以及地质灾害Ⅱ级预警13次,划定重点防范区域,通知乡镇加强防范。
3.2预警研判
在滑坡发生前,自然资源部门组织技术人员,对发现的隐患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判断该区域存在较高的滑坡风险。特别是考虑到滑坡区山高坡陡,岩土体条件较差,加之持续降雨导致土体饱和,进一步加剧了滑坡的可能性。因此,及时组织滑坡区内陈进米户(1户6人)进行紧急撤离避险。
四、避险防控
在避险防控方面,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一是实施了“隐患点+风险区”的双控机制。该机制显著提升了灾害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应对地质灾害风险。二是建立了全面且高效的预警机制。通过与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的紧密协作,我们实现了对降雨情况和地质灾害风险的精确研判。这一机制为及时采取避险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三是加强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区的巡查和监测力度。尤其在降雨期间,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巡查频次,确保能够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从而迅速响应。
五、经验与启示
本次灾害能够成功避险,关键在于龙陵县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于各级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能力建设。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在监测预警、避险防控、宣传培训、应急演练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为群众生命安全筑起了坚实的防线。省自然资源厅驻县联乡技术支撑单位通过对潜在灾害体反复踏勘论证,实现了地质灾害安全风险精准识别。平达乡政府、章赛村委员、赧凯村民小组高度重视、行动迅速、严密监测,及时动员组织群众搬离危险区域,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