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33-X/20250804-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公开目录
  • 地质灾害预警
  • 发布日期
  • 2025-08-04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8.02”黑岩洼村马蹄洼小组泥石流灾害成功避险案例

一、灾情概况

2025年8月2日17时44分,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黑岩洼村马蹄洼小组突发泥石流灾害,导致马蹄洼小组村民杨文华户庭院开裂,路基冲毁20米,玉米冲毁50亩,道路堵塞100米,挡土墙冲毁100米,桥墩冲毁2座。此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约385万元。由于提前转移群众,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该泥石流事件发生在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香柏场下游的黑岩洼村马蹄洼小组。事发区域地处山区,呈峡谷地貌,山势高峻,坡度陡峭,河道切割较深,两侧岸坡稳定性差,主要由较厚的残坡积层构成。在暴雨、持续性降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该区域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025年8月2日16时30分,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香柏场山顶突发暴雨。瓦马乡政府迅速响应,通知香柏场下游各村组、地质灾害监测员及风险巡查员加强巡查及监测预警。17时03分瓦马乡党政主要领导接到隆阳区气象局通报,辖区内香柏场将出现强降雨过程。17时17分瓦马乡黑岩洼村马蹄洼小组的地质灾害监测员刘陈朱巡查发现马蹄洼河道中河水突然浑浊且河水流量增大,他立即意识到可能发生泥石流,随即迅速向瓦马乡人民政府和区自然资源局报告险情,并奔跑各家各户紧急组织村民进行转移。

2025年8月2日17时44分,河道洪水引发的泥石流迅速冲入马蹄洼小组,造成严重的破坏。泥石流携带的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财产构成了巨大威胁。尽管灾害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但由于提前对受威胁群众进行了转移避让,成功保护了瓦马乡黑岩洼村马蹄洼小组36户152人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特征

(一)地质环境条件

1.区域地形地貌。根据《云南国土资源遥感综合勘查报告》,瓦马乡黑岩洼村区域上地处云贵高原西缘,横断山脉南端,高黎贡山山脉东侧,怒江东岸。区域地貌分区属滇西山地峡谷区,怒江峡谷亚区。位于怒江与澜沧江两大水系地表分水岭西侧,宏观地形地貌属侵蚀-溶蚀构造地形之岩溶断块山地形。区内地形切割较大,境内最高点位于勘查区东侧道人山地表分水岭处,海拔3655m,最低点位于怒江河谷(芒宽乡附近),海拔700m,相对高差2955m。区内谷深坡陡,山体自然地形坡度一般20-35°,靠近河谷部位地形坡度相对较陡,河谷多呈“V”字形。

2.灾害点地形地貌。瓦马乡黑岩洼村区域上宏观地貌单元划分属侵蚀-溶蚀构造地形之岩溶断块山地形地貌,地势总体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东侧山顶部位,海拔高程为3185.0m,最低点位于西侧,冲江河河谷,海拔标高1815.0m,相对高差1370m。以小河洼河谷为主,向左右两侧岸坡以及上、下游延伸,河谷纵坡降约28.5%,河道宽5~20m,局部地段最宽处达30m,右岸地形坡度约30°-40°,局部较陡;左岸地形坡度约35°-42°,岸坡靠近河谷部位因河谷下切作用,地形相对较陡,山脊部位地形相对较缓。坡体结构总体为岩土质斜坡,局部地段土层覆盖较薄。黑岩洼村马蹄洼组分布于河谷沟口岸坡部位,地形坡度一般10°-25°,总体呈“两山夹一沟,河谷地貌”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发育,地形地貌总体属复杂。

图1 区域地貌分布图

1、高中山陡坡深切割峡谷地形 2、中山陡坡中切割地形 3、中山缓坡浅切割地形 4、构造剥蚀地形 5、岩溶断块山地形 6、垄岗谷地型 7、侵蚀-溶蚀峡谷地形 8、侵蚀堆积地形 9、地貌单元分区界线 10、地貌分界线 11、地表水系及流向 12、夷平面及级数 13、陡崖 14、洼地 15、漏斗 16、溶洞 17、滑坡 18、崩塌 19、泥石流 20、区域最高点、地名及高程注记 21、行政驻地 22、发灾位置

3.地层岩性:根据《1:20万永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黑岩洼村区内出露地层岩性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4set)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泥盆系中统(D2)灰岩、泥盆系下统(D1)砂岩夹泥灰岩、志留系下统(S1)页岩夹粉砂岩、奥陶系上统(O3)紫红、灰绿色粉砂岩,岩性特征简述如下。

(a)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4set)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主要分布于马蹄洼河河道以及其支流河道两侧河漫滩部位,岩性组合主要为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分布层厚根据河道纵坡地形的变化存在差异,层厚约1.0~2.0m,局部地区大于2.0m。其中含砾粉质粘土多呈灰黄、灰、黄褐等色,稍湿—湿,可塑状,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漂块石多呈灰白色、灰黄色,呈次棱角状或呈亚圆形,分选性较差,由粘性土、卵砾石及砾砂充填,胶结程度差,呈透镜体或层状分布于地表部位,块径多在1.0~2.5m之间,少数大于3.0m,母岩成分以砂岩为主、含少量灰岩。卵砾石多呈灰白、灰黄色,中密实,母岩成分以砂岩为主、含少量灰岩。粒径大于20mm的约占75%,主要由粉质粘土充填,磨圆度较好,基本呈亚圆形,分选性一般,胶结程度一般。呈透镜体状产于含砾粉质粘土层中。

(b)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成分主要为棕红色、灰黄色粉质粘土,偶含碎石,主要由下伏基岩风化残留形成,孔隙比大,主要分布于山体斜坡表面,结构疏密不均,具中等压缩性。根据分化差异的不同与下伏基岩呈锯齿状接触,土层厚度随地形坡度及母岩岩性变化大,一般0.5~1.0m,局部地段相对较缓部位厚度可达3.0m。

(c)泥盆系中统(D2)灰岩。分布于黑岩洼村所在区域南西侧,属区内下伏基岩,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粉-泥晶结构,泥质含量稍高,风化后显条带状、波纹状、疙瘩状构造,岩溶中等发育,形态主要为溶沟、溶孔、溶洞、溶隙。受断裂构造影响,局部基岩露头部位构造裂隙、风化裂隙较发育,区域地层厚度370m。

(d)泥盆系下统(D1)砂岩夹泥灰岩。分布于黑岩洼村所在区域西侧,属区内下伏基岩,岩性组合为灰、灰黄色砂岩夹泥灰岩,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风化较强烈,浅表岩体呈散体~碎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层产状88∠44°,区域地层厚度381m。

(e)志留系下统(S1)页岩夹粉砂岩。分布于黑岩洼村所在区域中部,属区内下伏基岩,岩性组合为灰黑色页岩为主夹黄绿、灰色粉砂岩,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风化较强烈,浅表岩体呈散体~碎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层产状275∠25°,区域地层厚度302m。

(f)奥陶系上统(O3)紫红、灰绿色粉砂岩。分布于黑岩洼村所在区域东侧,属区内下伏基岩,岩性组合为紫红、灰绿色粉砂岩,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风化较强烈,浅表岩体呈散体~碎裂状,节理裂隙发育。岩层产状315∠35°,区域地层厚度大于550m。

综上所述,黑岩洼村所在区域地层岩性复杂程度为复杂。

4.断裂构造。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实地勘查,马蹄洼流域范围内分别有石鹿山断裂(F41)、大歇场断裂(F42)、浪堆山断层(F82)从勘查区内部通过或伸入受灾区域,对场地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区域断裂特征见下表。

综上,勘查区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地质构造复杂。

表1 受灾区附近主要断裂特征表

名 称

走向

(°)

产 状

长度(km)

断裂带特征

断裂

性质

与勘查区关系

倾向

倾角

F41

石鹿山断裂

355

90,250

28,50

14

缺失地层,板理发育,次一级逆冲小断层发育

压性

从勘查区东侧,小河洼中上游由南向北延伸穿过,影响较大

F42

大歇场断裂

360

东倾

50°

19

两侧岩性差异不大,产状相抵,有小褶曲及其断层擦痕

压扭性

位于勘查区西侧,由北向南延伸穿过,影响较大

F82

浪堆山断层

305

不详

不详

16

地层被截断,沿走向不能延伸,两侧产状相抵,具断层崖,右翼扭错明显

压扭性

从勘查区北东侧通过,距离约1.5km,影响较大

5.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区域出露的地层岩性、地形条件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动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两个含水层类型。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含水层普遍分布在山体斜坡表面、山间沟谷地带及坡脚部位表层。含水层厚度各地差异较大,均匀性较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赋存于残坡积层粘性土等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多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含水层厚度小,一般厚0.5~2.0m,对地下水补给微弱,透水性和富水性弱。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小河洼河道以及冲江河河道内及两侧河漫滩部位。地下水赋存于河流冲洪积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富水性及透水性随岩性组合、地形地貌条件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上均匀性较差,分布极不均匀,富水性弱~中等。

(2)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主要含水层为石炭系下统铺门前组、泥盆系中统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地下水赋存于溶隙、溶孔、溶穴等各种岩溶管道中,透水性及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以及岩溶发育强度等的综合影响和控制,分布均匀性稍差。总体而言,地形平缓区好于山体斜坡区;构造发育地带好于构造不发育地带,构造部位及近构造部位富水性相对较好。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永平幅)》,石炭系下统及泥盆系中统地层平均面岩溶裂隙率13.06%~15.30%,大泉流量10.16-74.34 L/s,断裂交汇带可达155.31 L/s,总体富水性中等-强,水化学类型HCO3-Ca,矿化度0.28g/L。

(二)灾害地质特征

黑岩洼村马蹄洼河泥石流沟发育于地表分水岭以西,地理位置东经99°01′49.41″,北纬25°31′46.82″附近,整个流域呈“狭长形”,由南东向北西延伸展布,整体流向约300°,最高点位于勘查区南东部山顶,海拔标高约3356.0m,最低点位于马蹄洼河与黑岩洼河交汇处,海拔标高约1761.0m,相对高差约1595.0m。主河道全长约4.2km,纵坡降12.84%~20.64%,河道宽5.0~13.0m,局部地段最宽处达20m,两岸地形坡度约35°~40°,局部较陡,岸坡靠近河谷部位因河谷下切作用,地形相对较陡,断面呈“U”字型,黑岩洼村马蹄洼分布于河谷岸坡部位,地形坡度一般10°~25°,上部汇水面积8.14km2。该泥石流沟形成区主要为马蹄洼河流域范围内河道岸坡,流通区主要为马蹄洼河河道,堆积区主要为河道下游至黑岩洼河交汇处(大量的泥石流物质在进入黑岩洼河后汇入冲江河被河水带走,仅部分堆积),黑岩洼村马蹄洼附近即为泥石流危险区。

照片1、2 马蹄洼河现状

照片3、4 马蹄洼河道两侧现状

照片5、6 马蹄洼河道旁道路、农户地板开裂现状

(三)泥石流爆发原因初步分析

1.气象因素。保山市隆阳区属亚热带高原山区气候,受澜沧江、怒江深切控制影响,区内气候类型极为复杂,既受北上海洋性季风控制,又受内陆青藏高原南下气流影响,使全区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河谷炎热,平坝温和,高山寒凉。冬春两季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夏秋两季雨水较多,其中,6~10 月为集中降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80%,据保山市隆阳区气象站气象资料(1995—2004年),隆阳区境内年平均降雨量约1053.2mm,最大降雨量1368.3mm,最小降雨量729.3mm,日最大降雨量为99.2mm(1997.6.23);多年平均蒸发量1665.1mm。年平均气温15.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8.5℃;最热月为6月,平均气温21.3℃,年极端最高气温32.4℃,年极端最低气温-3.8℃,年平均相对湿度74%。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黑岩洼村位于怒江东侧,距离怒江直线距离约12.5km,受怒江冷热气体交替影响,降雨多,降雨量较大,根据隆阳区气象局天气情况通报:受局地对流天气影响瓦马孙足河流域上游香柏场区域出现单点暴雨天气,雨量最大为香柏场北部区域52.4毫米,香柏场南部区域29.8毫米,下游安邦村35.7毫米,降雨从16时50分开始持续至18时30分,其中最强降雨时段为17时00分至17时40分。单点降雨量较大的条件下,雨水下渗为造成两侧岸坡垮塌导致沟道内有大量松散堆积物,单点性暴雨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短时间大量来水,沟谷较为陡立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地形条件。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黑岩洼村区内谷深坡陡,山体自然地形坡度一般10-25°,靠近河谷部位地形坡度相对较陡,河谷多呈“V”字形。

3.岩土条件。区内的岩土体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4set)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泥盆系中统(D2)灰岩、泥盆系下统(D1)砂岩夹泥灰岩、志留系下统(S1)页岩夹粉砂岩、奥陶系上统(O3)紫红、灰绿色粉砂岩,表层岩土体结构较松散,强度较低。加之岩土体力学强度较低,地形坡度较大,在斜坡上易变形破坏,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三、监测预警

(一)风险识别。自今年5月开始,受异常气候的影响,隆阳区境内普遍下了小到中雨,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期间还多次出现持续性强降水高峰。依据省、市气象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消息,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和气象局联合发布了24次暴雨橙色预警以及地质灾害Ⅱ级预警,圈定了重点防范区域。8月2日11时,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开启了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13时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也启动了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按照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通知的要求,隆阳区快速响应,组织乡镇(街道)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全面排查,对高风险区群众实施转移避让,并且落实了“1262”精细化预报等防范应对举措。2025年8月2日,隆阳区气象局在17时03分电话告知瓦马乡党政主要领导和隆阳区汛期联合值班室,向瓦马乡人民政府通报,香柏场出现强降雨过程,需要加强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防范手段。

(二)预警研判。在汛期前,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组织省自然资源厅驻县联乡技术支撑单位技术人员对全区隐患点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分析,综合近年来该点的发灾情况判断灾害区内小河村小河组泥石流沟按流域特征,属典型的沟谷型泥石流;从水源条件划分,属降雨型泥石流;从物质成分划分,属泥石型泥石流;按活动时间分类,属高频泥石流;按发育阶段划分,现状处于壮年发展期;按泥石流暴发规模划分,属小型泥石流,综合分类为小型沟谷降雨型高频泥石型泥石流。特别是考虑到泥石流为高频泥石流。因此,及时指导瓦马乡政府组织村组干部将群众转移撤离避险至安全地带。

四、避险防控

在避险防控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一是实施了“隐患点+风险区”的双控机制,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灾害防控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确保了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应对地质灾害风险。二是构建了全面且高效的预警机制,通过与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的密切合作,提高了对降雨状况和地质灾害风险的精准判断,为及时开展转移避险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特别是在降雨期间,显著提升了巡查频次,确保能够及时发现任何异常迹象,以便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四是坚持“三个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原则。自5月份降雨至今,隆阳区委、政府共召开9次防汛减灾会商会议,对防汛减灾工作进行研判,并根据研判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瓦马乡结合实际情况,自5月起组织乡村干部对受威胁群众实施常态化撤离,并严格管控转移群众,防止人员回流。这些原则的坚持和执行,为本次成功避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经验与启示

从此次黑岩洼村马蹄洼小组泥石流灾害成功避险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宝贵的经验与启示:一是本次灾害得以成功避险,关键在于隆阳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科学的预警与研判机制是防灾减灾的关键。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与气象局通过联合发布预警信息,及时指导瓦马乡政府组织群众转移,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这充分说明了科学预警和精准研判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性。二是全面的巡查与监测预警体系是防灾减灾的基础。通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定期巡查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异常迹象,为迅速采取应对措施赢得宝贵时间。在此次案例中,隆阳区相关部门通过强化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确保了能够及时发现并应对泥石流灾害风险。三是坚持“隐患点+风险区”的双控机制,提升了灾害防控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一举措使得相关部门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地质灾害风险区域,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防控。四是坚持“三个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原则,为成功避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灾害面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通过坚持这些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综上,本次成功避险案例表明,只有将防灾减灾责任压实到“最小单元”、资源配置下沉到“风险前沿”、响应机制贯通到“决策末梢”,才能真正筑牢地质灾害群防群控的人民防线。这一实践经验对于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提升极端天气下的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