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灾情概况
2025年8月2日17时10分,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小河村小河组突发泥石流灾害,导致主房1户受损;蚕房1间倒塌;牛羊圈1间坍塌;小卖铺1间被冲毁;玉米田600亩受影响;路基50米被冲毁;道路200米受阻;河堤挡墙100米被冲毁;河墩2个毁坏。此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约520万元。由于提前转移群众,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该泥石流事件发生在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香柏场下游的小河村小河组小河洼。事发区域地处山区,呈峡谷地貌,山势高峻,坡度陡峭,河道切割较深,两侧岸坡稳定性差,主要由较厚的残坡积层构成。在暴雨、持续性降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该区域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025年8月2日16时30分,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香柏场山顶突发暴雨。瓦马乡政府迅速响应,通知香柏场下游各村组、地质灾害监测员及风险巡查员加强巡查及监测预警。17时03分,瓦马乡党政主要领导接到隆阳区气象局通报,预报香柏场将迎来强降雨过程。与此同时,瓦马乡小河村岩头组的地质灾害风险巡查员杨玉祥在巡查中发现,大量雨水汇集于沟谷,形成洪水沿山谷河道迅猛下泄,洪水中夹杂着大量泥土、石块等固体物质,疑似泥石流暴发。杨玉祥巡查员立即将此情况上报至瓦马乡人民政府和区自然资源局,并通知瓦马乡小河村村委会负责人采取加强防范措施。
2025年8月2日17时10分,河道洪水引发的泥石流猛烈冲击了小河村小河组居民区和农田。随着洪水的肆虐,泥石流持续向前推进,所到之处一片狼藉。房屋在泥石流的冲击下摇摇欲坠,部分结构较弱的建筑瞬间坍塌。蚕房、牛羊圈等农业设施亦无法承受如此猛烈的冲击,纷纷坍塌。小卖铺被冲毁,商品散落一地,瞬间化为乌有。玉米田被泥石流淹没,农作物损失惨重。路基和道路被冲毁,导致交通中断,河堤挡墙和河墩亦遭冲毁,河道的防护设施几乎荡然无存。由于提前对受威胁群众进行了转移避让,成功保护了31户90人生命安全。
二、基本特征
(一)地质环境条件
1.区域地形地貌。根据《云南国土资源遥感综合勘查报告》,该区域地处云贵高原西缘,横断山脉南端,高黎贡山山脉东侧,怒江东岸。区域地貌分区属滇西山地峡谷区,怒江峡谷亚区。位于怒江与澜沧江两大水系地表分水岭西侧,宏观地形地貌属侵蚀-溶蚀构造地形之岩溶断块山地形。区内地形切割较大,境内最高点位于勘查区东侧道人山地表分水岭处,海拔3655m,最低点位于怒江河谷(芒宽乡附近),海拔700m,相对高差2955m。区内谷深坡陡,山体自然地形坡度一般20-35°,靠近河谷部位地形坡度相对较陡,河谷多呈“V”字形。
2.灾害点地形地貌。宏观地貌单元划分属侵蚀-溶蚀构造地形之岩溶断块山地形地貌,地势总体东高西低,最高点位于东侧山顶部位,海拔高程为3185.0m,最低点位于西侧,冲江河河谷,海拔标高1815.0m,相对高差1370m。以小河洼河谷为主,向左右两侧岸坡以及上、下游延伸,河谷纵坡降约28.5%,河道宽5~20m,局部地段最宽处达30m,右岸地形坡度约30°-40°,局部较陡;左岸地形坡度约35°-42°,岸坡靠近河谷部位因河谷下切作用,地形相对较陡,山脊部位地形相对较缓。坡体结构总体为岩土质斜坡,局部地段土层覆盖较薄。小河村小河组分布于河谷沟口岸坡部位,地形坡度一般10°-15°,总体呈“两山夹一沟,河谷地貌”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发育,地形地貌总体属复杂。
图1 区域地貌分布图
1、高中山陡坡深切割峡谷地形 2、中山陡坡中切割地形 3、中山缓坡浅切割地形 4、构造剥蚀地形 5、岩溶断块山地形 6、垄岗谷地型 7、侵蚀-溶蚀峡谷地形 8、侵蚀堆积地形 9、地貌单元分区界线 10、地貌分界线 11、地表水系及流向 12、夷平面及级数 13、陡崖 14、洼地 15、漏斗 16、溶洞 17、滑坡 18、崩塌 19、泥石流 20、区域最高点、地名及高程注记 21、行政驻地 22、发灾位置
3.地层岩性。区内出露地层岩性由新到老主要有: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4set)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下伏石炭系下统铺门前组(C1p)灰岩、泥盆系中统(D2)灰岩,岩性特征简述如下:
(a)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4set)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主要分布于小河洼河道以及冲江河河道两侧河漫滩部位,岩性组合主要为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分布层厚根据河道纵坡地形的变化存在差异,层厚约1.0~3.0m,局部可达5m,其中含砾粉质粘土多呈灰黄、灰、黄褐等色,稍湿-湿,可塑状,干强度中等,砂质含量高,韧性差,主要充填于漂块石、卵砾石中层间缝隙中;漂块石多呈灰白色、灰黄色,呈次棱角状或呈亚圆形,分选性较差,由粘性土、卵砾石及砾砂充填,胶结程度差,呈透镜体或层状分布于河道及岸坡局部,块径多在1.0~2.5m之间,少数大于3.0m,母岩成分以灰岩为主、含少量砂岩;卵砾石多呈灰白、灰黄色,中密实,母岩成分以灰岩为主、含少量砂岩。主要由粉质粘土充填,磨圆度较好,基本呈亚圆形,分选性一般,胶结程度一般。呈透镜体状产于含砾粉质粘土层中,根据探井取样进行室内颗粒分析实验数据可知:颗粒百分比>20mm平均值55.38%;20mm~2mm的颗粒百分比平均值27.29%;2mm~0.5mm的颗粒百分比平均值4.75%;0.5mm~0.25mm的颗粒百分比平均值3.03%;0.25mm~0.075mm的颗粒百分比平均值1.98%;颗粒百分比<0.075mm平均值7.59%。
(b)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成分主要为棕红色、灰黄色粉质粘土,偶含碎石,主要由下伏基岩风化残留形成,孔隙比大,主要分布于山体斜坡表面,结构疏密不均,具中等压缩性。根据风化差异的不同与下伏基岩呈锯齿状接触,土层厚度随地形坡度及母岩岩性变化大,一般0.5~1.0m,局部地段相对较缓部位厚度可达2m。
(c)石炭系下统铺门前组(C1p)灰岩。主要分布于勘查区西侧,灰、浅灰色,细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现场勘查,浅表岩体中等风化,节理裂隙及岩溶裂隙较发育,风化后多呈团块状。据区域地质资料,石灰岩岩溶中等发育,常见溶隙、溶孔、溶沟、峰林、峰丛等岩溶形态较发育,区域地层厚度654m,地层产状135°∠12°。
(d)泥盆系中统(D2)灰岩。分布于勘查区基底及东侧,属勘查区内主要下伏基岩,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灰岩,粉-泥晶结构,泥质含量稍高,风化后显条带状、波纹状、疙瘩状构造,岩溶中等发育,形态主要为溶沟、溶孔、溶洞、溶隙,常见溶槽宽度10~20cm,溶孔直径约3~8cm,深度约5~10cm。受断裂构造影响,局部基岩露头部位构造裂隙、风化裂隙较发育,共发育两组优势节理:J1节理产状326°∠62°;J2节理产状146°∠18°,裂隙率3条/m,岩体风化强烈,呈薄层状,风化后显条带状、波纹状、疙瘩状,小河村附近地层产状为308°∠52°,小河洼上游部位地层产状为352°∠58°,区域地层厚度370m(见照片3-2~3-5) 。
4.断裂构造。据区域地质资料及实地勘查,小河洼流域范围内分别有石鹿山断裂(F41)、大歇场断裂(F42)、浪堆山断层(F82)从勘查区内部通过或伸入受灾区域,对场地稳定性有一定影响。区域断裂特征见下表。
综上,勘查区区域内断裂构造发育,地质构造复杂。
表1 受灾区附近主要断裂特征表
编 号 | 名 称 | 走向 (°) | 产 状 | 长度(km) | 断裂带特征 | 断裂 性质 | 与勘查区关系 | |
倾向 | 倾角 | |||||||
F41 | 石鹿山断裂 | 355 | 90,250 | 28,50 | 14 | 缺失地层,板理发育,次一级逆冲小断层发育 | 压性 | 从勘查区东侧,小河洼中上游由南向北延伸穿过,影响较大 |
F42 | 大歇场断裂 | 360 | 东倾 | 50° | 19 | 两侧岩性差异不大,产状相抵,有小褶曲及其断层擦痕 | 压扭性 | 位于勘查区西侧,由北向南延伸穿过,影响较大 |
F82 | 浪堆山断层 | 305 | 不详 | 不详 | 16 | 地层被截断,沿走向不能延伸,两侧产状相抵,具断层崖,右翼扭错明显 | 压扭性 | 从勘查区北东侧通过,距离约1.5km,影响较大 |
5.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区域出露的地层岩性、地形条件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动力特征,将区内地下水划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两个含水层类型。
(1)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含水层普遍分布在山体斜坡表面、山间沟谷地带及坡脚部位表层。含水层厚度各地差异较大,均匀性较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赋存于残坡积层粘性土等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多以上层滞水的形式赋存,含水层厚度小,一般厚0.5~2.0m,对地下水补给微弱,透水性和富水性弱。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含水层主要分布于小河洼河道以及冲江河河道内及两侧河漫滩部位。地下水赋存于河流冲洪积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富水性及透水性随岩性组合、地形地貌条件等不同而有所差异,总体上均匀性较差,分布极不均匀,富水性弱~中等。
(2)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主要含水层为石炭系下统铺门前组、泥盆系中统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地下水赋存于溶隙、溶孔、溶穴等各种岩溶管道中,透水性及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以及岩溶发育强度等的综合影响和控制,分布均匀性稍差。总体而言,地形平缓区好于山体斜坡区;构造发育地带好于构造不发育地带,构造部位及近构造部位富水性相对较好。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永平幅)》,石炭系下统及泥盆系中统地层平均面岩溶裂隙率13.06%~15.30%,大泉流量10.16-74.34 L/s,断裂交汇带可达155.31 L/s,总体富水性中等-强,水化学类型HCO3-Ca,矿化度0.28g/L。据现场实地调查,位于小河洼河道内出露一个泉点(1:20万永平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编号111号),泉点出露地层泥盆系中统(D2),地下水沿断裂构造交汇处岩溶裂隙出露,出露高程1908.0m,属下降泉,雨季泉水流量119.53L/s,水化学类型HCO3-Ca,矿化度<0.3g/L,换算枯季流量34.66 L/s,勘查期间沟内水流量约4~5L/s(见照片3-16、3-17)。该泉点为勘查期间小河洼河道内地表水径流的主要来源。
(二)灾害地质特征
小河村小河组小河洼泥石流沟发育于地表分水岭以西,地理位置东经99°03′05″,北纬25°29′59″附近,整个流域呈“狭长形”,由东向西延伸展布,整体流向约282°,最高点位于勘查区东部山顶,海拔标高约3185.0m,最低点位于沟口处,海拔标高1815.0m,相对高差1370m。主河道全长约4.8km,纵坡降28.5%,河道宽5~20m,局部地段最宽处达30m,右岸地形坡度约30°-40°,局部较陡,左岸地形坡度约35°-42°,岸坡靠近河谷部位因河谷下切作用,地形相对较陡,断面呈“V”字型,小河村小河组分布于河谷沟口岸坡部位,地形坡度一般10°-15°,上部汇水面积3.292km2。据现场勘查,该条泥石流沟两岸坡度较陡,岩体岩溶、构造裂隙发育,总体稳定性差,小河洼流域上游区域地形较陡,沟道汇水条件较好,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了较好的水源条件和丰富的物源条件,该泥石流沟近期(2016年6月29日、2022年8月1日、2022年9月20日)暴发山洪泥石流自然灾害,沟内分布了大量的泥石流物质堆积,主要为卵砾石及漂块石,其中卵石粒径一般2.00~15.00cm,粒径变化大,排列混乱,磨圆度较好,多为次圆形,粉质粘土充填。漂块石直径多为1.0~2.5m之间,少数大于3.0m,母岩成分以灰岩为主、含少量砂岩,现阶段沟道内松散堆积体厚度约1.0~3.0m,局部5m。经实地勘查,该泥石流沟流域内分区无明显特征,形成区主要为沟道中上部,分布高程约2230.0~3185.0m之间,相对高差约955m,沟道岸坡植被发育,坡体相对稳定,主要以地表径流汇水为主,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动力条件;沟道中部高程约1880.0-2230.0之间,该区域岸坡植被弱发育,坡体稳定性差,两侧岸坡不稳定,以及沟岸因冲蚀、侵蚀作用局部垮塌严重,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丰富物源补给,沟道纵坡降较大,据勘查,该段沟道内淤积严重,沟道分布大量的淤积类物源,故将该区域划分为形成流通堆积区,相对高差约350m;堆积区主要为1880m以下至小河洼与冲江河交汇处,主要以泥石流物质淤积漫流为主,大量的泥石流物源在进入冲江河后被河水带走,仅部分堆积于沟口部位,小河村小河组处于泥石流堆积危险区内。
照片1 泥石流沟现状
照片2 泥石流爆发与农户房屋现状
照片3 泥石流造成耕地损毁
照片4 泥石流造成村庄道路受损
照片5、6 小河洼河现状
照片7、8 小河洼农户房屋受损现状
照片9、10 小河洼农户房屋受损现状
(三)泥石流爆发原因初步分析
1.气象因素。保山市隆阳区属亚热带高原山区气候,受澜沧江、怒江深切控制影响,区内气候类型极为复杂,既受北上海洋性季风控制,又受内陆青藏高原南下气流影响,使全区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河谷炎热,平坝温和,高山寒凉。冬春两季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夏秋两季雨水较多,其中,6~10 月为集中降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80%,据保山市隆阳区气象站气象资料(1995—2004年),隆阳区境内年平均降雨量约1053.2mm,最大降雨量1368.3mm,最小降雨量729.3mm,日最大降雨量为99.2mm(1997.6.23);多年平均蒸发量1665.1mm。年平均气温15.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8.5℃;最热月为6月,平均气温21.3℃,年极端最高气温32.4℃,年极端最低气温-3.8℃,年平均相对湿度74%。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小河村位于怒江东侧,距离怒江直线距离约12.5km,受怒江冷热气体交替影响,降雨多,降雨量较大,根据隆阳区气象局天气情况通报:受局地对流天气影响瓦马孙足河流域上游香柏场区域出现单点暴雨天气,雨量最大为香柏场北部区域52.4毫米,香柏场南部区域29.8毫米,下游安邦村35.7毫米,降雨从16时50分开始持续至18时30分,其中最强降雨时段为17时00分至17时40分。单点降雨量较大的条件下,雨水下渗为造成两侧岸坡垮塌导致沟道内有大量松散堆积物,单点性暴雨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短时间大量来水,沟谷较为陡立为泥石流的爆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地形条件。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小河村区内谷深坡陡,山体自然地形坡度一般20-35°,靠近河谷部位地形坡度相对较陡,河谷多呈“V”字型。
3.岩土条件。区内的岩土体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泥石流堆积层(Q4set)含砾粉质粘土、漂块石、卵砾石等、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下伏石炭系下统铺门前组(C1p)灰岩、泥盆系中统(D2)灰岩,表层岩土体结构较松散,强度较低。加之岩土体力学强度较低,地形坡度较大,在斜坡上易变形破坏,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三、监测预警
(一)风险识别。自今年5月起,受异常气候影响,隆阳区境内普遍出现小到中雨,且持续时间较长,期间多次发生持续性强降水高峰。根据省、市气象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与气象局联合发布了24次暴雨橙色预警及地质灾害Ⅱ级预警,划定了重点防范区域。8月2日11时省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了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13时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启动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按照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通知要求,隆阳区迅速响应,组织乡镇(街道)对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对高风险区群众实施转移避让,并落实了“1262”精细化预报等防范应对措施。2025年8月2日,隆阳区气象局于17时03分电话通知瓦马乡党政主要领导和隆阳区汛期联合值班室,告知瓦马乡人民政府,香柏场出现强降雨过程,需加强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防范措施。
(二)预警研判。在汛期前,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组织省自然资源厅驻县联乡技术支撑单位技术人员对全区隐患点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分析,综合近年来该点的发灾情况判断灾害区内小河村小河组泥石流沟按流域特征,属典型的沟谷型泥石流;从水源条件划分,属降雨型泥石流;从物质成分划分,属泥石型泥石流;按活动时间分类,属高频泥石流;按发育阶段划分,现状处于壮年发展期;按泥石流暴发规模划分,属小型泥石流,综合分类为小型沟谷降雨型高频泥石型泥石流。特别是考虑到泥石流为高频泥石流。因此,及时指导瓦马乡政府组织村组干部将群众转移撤离避险至安全地带。
四、避险防控
在避险防控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一是实施了“隐患点+风险区”的双控机制,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灾害防控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确保了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应对地质灾害风险。二是构建了全面且高效的预警机制,通过与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的密切合作,提高了对降雨状况和地质灾害风险的精准判断,为及时开展转移避险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三是进一步强化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监测预警工作,特别是在降雨期间,显著提升了巡查频次,确保能够及时发现任何异常迹象,以便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四是坚持“三个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原则。自5月份降雨至今,隆阳区委、政府共召开9次防汛减灾会商会议,对防汛减灾工作进行研判,并根据研判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瓦马乡结合实际情况,自5月起组织乡村干部对受威胁群众实施常态化撤离,并严格管控转移群众,防止人员回流。这些原则的坚持和执行,为本次成功避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经验与启示
本次泥石流灾害成功实现人员“零伤亡”的避险成果,是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具体落地。一是落实“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总体要求,构建系统治理新格局。在省自然资源厅统筹部署下,保山市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立足“早识别、早预警、早避让”,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响应体系。特别是在今年汛期启动前,省级驻县技术支撑单位就已联合隆阳区自然资源局对重点流域开展高密度现场复查,形成系统化风险评估成果,为灾前处置提供了决策依据。二是强化预警响应闭环管理,实现精准避险有力可控。在省、市气象与地灾联动机制支撑下,隆阳区坚持“以雨定险、以险定人”,建立起“1262”精细化预报模型,提升了地质灾害预警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在灾害发生前20分钟内,各级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信息直达基层、责任落实到人,有效避免了群众伤亡,体现出应急响应链条的高效运转。三是深化“双控”机制落地,提升基层识灾避灾能力。以此次小河村小河组成功避险为例,正是得益于市、区两级“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机制的前期落实,使得重点区域巡查责任人责任清晰、手段可控、处置及时,打通了地灾防控的“最后一公里”。四是总结吸取历年教训,建立动态更新与长效机制。针对2016年、2022年连续泥石流事件所暴露出的物源更新快、群测群防不到位等问题,各级自然资源部门总结教训、举一反三,全面更新了风险隐患数据库,建立了“汛前查、汛中巡、汛后评”的闭环式治理机制,实现了隐患动态管控和响应机制常态化、制度化。五是强化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优势。乡、村干部和网格员队伍构建起“群众身边的预警终端”,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效率,也增强了群众的风险认知与自救互救能力。在此次避险中,31户90名群众实现“零伤亡”,展现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