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33-X/20250807-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公开目录
  • 地质灾害预警
  • 发布日期
  • 2025-08-07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寨二组滑坡成功避险案例

1.灾情情况

2025年8月6日9时30分,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寨二组杨应生户主房后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主房后檐墙体坍塌,经济损失约10万元。由于7月30日已将受威胁群众提前转移避让,避免了人员伤亡。

滑坡位于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寨二组,该区域属于山区,区内山高坡陡,残坡积层较厚,在暴雨、持续性降雨等极端天气下滑坡、崩塌等易发。2025年7月29日下午16时30分,省厅驻县指导站技术人员通过“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发现施甸县南部片区未来24小时降雨量相对较大,通过与县局、气象部门共同研判:预判有效降雨致灾概率等级较大,随即县局地质勘查股以微信及电话的形式分别通知南部重点防范的乡镇:旧城乡、酒房乡、姚关镇等做好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工作。

2025年7月30日下午15时00分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寨二组小组长杨进金在雨中巡排查中发现杨应生户主房后侧边坡出现土体垮塌现象、房屋开裂变形。经对整个边坡进行排查,发现杨应生户房屋墙体出现多条裂缝存在较大隐患,随即将该情况上报陡坡村村委会、姚关镇和县自然资源局,同时通知杨应生户紧急撤离至安全区域。15时10分县自然资源局接到通知后高度重视,县自然资源局及驻县指导站技术员于15时40分赶到现场,会同镇、村及组三级对现场再次踏勘,经过现场踏勘研判,技术人员划定了滑坡范围,及时发放撤离通知书,同时协助镇、村及组三级选定临时避让场地安置受威胁的杨应生1户5人,并在滑坡区周边设立警戒线及警示牌,严禁车辆及人员进入危险区范围内。

2025年8月6日09时30分,县自然资源局接到姚关镇上报陡坡村大寨二组滑坡发生滑动导致墙体倒塌。10时05分,县自然资源局及驻县指导站技术员赶到现场,对灾害体及房屋受损情况进行复核,由于提前对受威胁群众进行了转移避让,成功保护了1户5人的生命安全,造成经济损失10万元。

2.基本特征

2.1 地质环境条件

(1)气象水文

1)气象

施甸县气候以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属中亚热带气候。因山高谷深,垂直气候变化明显,海拔1400m以下的地区,平均气温18~22.5℃,年降雨量为800~900毫米,属南亚热带气候;海拔1400~1700m的坝区及半山区气候湿热,年平均气温16~18℃,年降雨量900~1000㎜,属中亚热带气候;海拔1700m以上地区气温较低,年平均气温11~16℃,年降雨量1100~1400㎜。另一气候特征是四季不分明、干雨季明显。全年降雨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降雨的82%,而11月份至次年4月份降雨偏少,仅占全年降雨的18%。

2)水文

施甸县域内大小河流共69条,其中有35条为季节性河流,均属怒江,境内大多数河流切割深、坡度大,属暴涨暴落型山区河流。全区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5343亿m3,其中地下水径流总量为4.886亿m3。据统计,2004年全县总用水量为1.7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12.08%。其中坝区水资源利用率较高,为31.43%,而山区的利用率较低,仅为7.47%。境内主要河流有勐波罗河、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乌木龙河。

(2)区域地形地貌

1)区域地形地貌

施甸县地处横断山脉帚形山系中部,山地峡谷区,地形狭长,地势北高南低,是狭长的盆地地形。平坝占总土地面积的4.50%,山地占95.50%,是典型的山区县。靠怒江东岸的山脉有两列:一列是从北向南延伸,由大阱山、弥勒喜山、老坎山、董家山、五里凹山等组成;另一列从大亮山向北延伸,由木莲花山、大尖山、象山等组成。县城东北部的大水河头山,海拔2895.4m,是县境内最高点,东南部怒江河谷三江口,海拔560m,是县内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335.4m。主要地貌单元有低山山地、凹陷盆地、岩溶盆地、丘陵、浸湿谷地、深切中山河谷、中切中山河谷等。

根据地貌的成因类型,将县内的地貌划分为构造侵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侵蚀堆积地貌3种地貌类型(见图1)。

2)灾害点地形地貌。

宏观地貌单元划分属构造侵蚀地形地貌,微地貌为一缓坡地形,位于姚关镇南部。调查区内总体西高东低。属于山区,大部分为旱地,自然植被覆盖率一般,为灌木、玉米等农作物。整个调查区地形起伏变化大,坡度15~25°局部大于30°,总体上地形地貌复杂。

图1:区域地貌分区图

(3)地层岩性

调查区及其周边地区主要出露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Q4el+dl)含碎块石粉砂质粘土,该层土体较厚。基岩为泥盆系中统何元寨组(D2hy)泥质灰岩(岩性特征详见表1)。

表1 岩 土 体 类 型 特 征

类型

代号

名称

地层代号

岩性组合

结构

岩土工程特征

与地灾关系

松散土体

I1

含碎块石粉砂质粘土土体

Q4el+dl

含碎石粉砂质。

/

结构松散,力学强度较低

土体结构为散体结构,孔隙度大、透水性强,力学强度低。在降雨、加载切坡等外动力下,易沿结构面形成滑坡等灾害

基岩

I2

坚硬层状泥质灰岩岩组

D2hy

泥质灰岩

层面、溶洞、溶隙

岩体力学强度较高,岩溶发育

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洼地、漏斗、溶洞、溶壁陡崖易见、易形成崩塌及地面塌陷。

(4)地质构造

1)区域地质构造

施甸县地处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与经向构造体系相复合的部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其中以断裂构造占居主要地位,由之构成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总体构造形迹特征是由一系列近南北向的高角度压性、压扭性断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的横张断裂和紧密褶皱所组成。由于长期受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区内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褶皱多数被破坏,形态不完整。区内主要断裂有怒江断裂、大海子—施甸断裂、胡家山—乌木龙断裂及金鸣—大庄断裂等(详见图2)。

2)调查区地质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区内无断层及褶皱发育。

图2 区域地质构造纲要图

(5)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介质特征、赋存空间类型,地层和岩性的组合关系和含水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条件,调查区内影响坡体稳定性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据1:20万保山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施甸盆地全新统冲洪积层孔隙水含水地层岩性主要为砾石夹粘土,一般富水性较强。地下水主要接受地表沟水和基岩山区地下水补给,其次为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地下水主要在阶地前缘以泉的形式出露,在河谷两侧多以散状渗出补给河水,在洪积扇前缘呈泉或散流,片状形式排泄。透水率为1.366L/s·m,涌水量为254.88t/d,水化学类型属HCO3—Ca型,矿化度为0.46kg/L。

更新统冲湖积层孔隙水主要伏于全新统之下,岩性为粘土、砂质粘土及含砾粘土,由于上覆全新统湖积层渗透能力差,加之本层渗入能力亦不强,补给不佳,富水性弱—中等。该层孔隙水主要受基岩地下水的侧向补给,其次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垂直入渗补给。透水率为1.24L/s·m,涌水量为100.36t/d,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

2)碳酸盐岩类岩溶水

岩溶水赋存在碳酸盐岩(可溶岩)的溶孔、溶隙和溶洞中,它的分布、埋藏、运动与岩溶的发育规律有密切关系。区内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分布广泛,施甸盆地边缘山区大面积分布。富水性强~弱。大气降雨是岩溶水补给的主要来源,个别地段由地表水补给。由于岩溶含水层产出形态、岩溶发育程度等不同,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亦不同。大面积分布的纯碳酸盐岩岩溶水,在地下主要以岩溶管道呈股状径流,补给区处于山脊山原地带,洼地、漏斗接受大气降雨垂直补给地下水,径流区为山脊到沟谷的斜坡地带,地下水沿倾斜的岩溶裂隙、管道运移至低凹的沟谷地带,以股状集中流出地表或补给河水;呈条带状分布的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型的岩溶水,补给区与径流区不明显,地下水沿岩溶裂隙或导水断裂带向局部相对低凹地运移,径流途径短,地下水沿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接触带、阻水断裂带、盆地边缘以泉的形式分散排泄。

2.2 灾害地质特征

据现场调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寨二组农户杨应生户后边坡总体地形较陡,近乎直立,残坡积层较厚等因素,为坡体失稳创造了条件,叙述如下:

滑坡区总体地形一般为10-30°,局部陡坡地段达60°;农户夏有文户主房后边坡近乎直立。坡面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褐灰、黄棕、褐红等色,由粘土含碎石组成,杂乱堆积,结构疏密不均,碎石含量5%~10%,多呈棱角状分布,浅表为腐殖土,多见植物根茎。斜坡方向约134°,滑坡长约3米,宽约15米,厚度2~4米,方量大概90m3,为小型土质滑坡。

滑坡体所在微地貌为较陡,残坡积层土体松散,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残坡积层粘土与基岩的接触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加之水流汇集渗,土体饱和后容重增大,加大下滑力分量;地下水浸润并沿结构面渗流,滑带土体强度降低,逐渐变形产生该滑坡。详见照片(1-4)、图3。

照片1 杨应生户后边坡现状 照片2 杨应生户房屋受损

照片3 杨应生户房屋受损 照片4 杨应生户房屋受损

图3 滑坡区及受威胁农户分布影像图

2.3 成因分析

(1)气象因素。施甸县气候以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为主,属中亚热带气候。因山高谷深,垂直气候变化明显,海拔1400m以下的地区,平均气温18~22.5℃,年降雨量为800~900毫米,属南亚热带气候。全年降雨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降雨的82%,而11月份至次年4月份降雨偏少,仅占全年降雨的18%。2025年 1月1日-2025年8月5日,施甸县降雨量为713.90mm,较历年偏多147.80mm,偏多26.10%,较去年同期偏多81.80mm,偏多12.90%。其中截止到8月5日,姚关镇降雨量为721.20mm。

(2)地形条件。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大寨二组滑坡地形起伏变化大,坡度15~25°局部大于30°,不利于坡体稳定性。

(3)滑坡坡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粘土,结构较松散,强度较低。加之岩土体力学强度较低,地形坡度较大,在斜坡上易变形破坏,为滑坡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3.监测预警

3.1 风险识别

今年5月以来,由于气候异常,境内普降小到中雨持续时间较长,期间又出现了多次持续性强降水高峰。根据省、市气象、县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施甸县自然资源局、气象局联合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以及地质灾害Ⅱ级预警10余次,划定重点防范区域,及时启动了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督促指导乡镇开展防范工作。

3.2 预警预判

在滑坡发生前,自然资源部门及驻县指导站技术人员通过“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发现施甸县南部片区未来24小时降雨量相对较大,通过与县局、气象部门共同研判,预判未来有效降雨致灾概率等级较大,随即县局地质勘查股以微信及电话的形式分别通知姚关镇做好地质灾害的巡查排查工作。随后村组在排查过程对发现的隐患及时上报,技术人员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与分析,判断该区域存在较高的滑坡风险。特别是考虑到滑坡区域房屋开裂变形较为严重,岩土条件较差,加之持续降雨导致土体饱和,进一步加剧了滑坡的可能性。因此,及时协助乡政府和村组将杨应生户(1户5人)转移撤离避险。

4.避险防控

在避险防控方面,采取了以下有力措施:一是实施了“隐患点+风险区”的双控机制。该机制显著提升了灾害防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充分利用“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确保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应对地质灾害风险。二是建立了全面且高效的预警机制。通过与气象、应急、水务等部门的紧密协作,我们实现了对降雨情况和地质灾害风险的精确研判。这一机制为及时采取避险措施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三是加强了县、乡(镇)、村、组四级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的巡查和监测力度。尤其在降雨期间,各级增加了巡查频次,确保能够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从而迅速响应。

5.经验与启示

本次灾害能够成功避险,主要取得以下几方面的经验与启示:

(1)施甸县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全面强化由县、乡(镇)、村、组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树牢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压实防灾责任,做到及时预警响应和避险转移。

(2)“群转结合”巡查排查,按照“1262”预警机制,遇强降雨,县、乡(镇)、村、组各方自动响应,及时下沉一线,协同高效,严密监测,及时动员组织群众搬离危险区域,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3)施甸县自然资源局及驻县技术指导站充分利用“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提高了新出现风险隐患的识别能力,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短临指向性更明确,预警“叫应”与避险“响应”更及时。

(5)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会商研判,滚动发布省、市、县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提醒各乡镇落实预警响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