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33-X/20251022-00001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公开目录
  • 地质灾害预警
  • 发布日期
  • 2025-10-22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昌宁县柯街镇玉地里村汤家组寨滑坡成功避险案例

一、灾情概况

昌宁县柯街镇玉地里村汤家寨组滑坡发生于2025年10月20日09:30,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99°29′48.58″,北纬24°52′19.31″,该点属于昌宁县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隐患点编号:530524010240),配备了地质灾害监测员1名进行日常巡查,于2022年度实施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弱冷空气影响,该区域出现了单点性暴雨,根据监测预警雨量计数据统计单日雨量达到105.60mm。经综合研判后,昌宁县自然资源局、昌宁县气象局2025年10月19日联合升级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Ⅱ级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我县田园镇、柯街镇、漭水镇、鸡飞镇、耈街乡、珠街乡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为Ⅱ级(风险高),其余乡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为Ⅲ级(风险较高)。柯街镇全区域内为Ⅱ级预警(风险很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雨量计于2025年10月19日07:44:23:05YL01(雨量)蓝色预警。

该区域地形坡度较陡,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对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昌宁县柯街镇玉地里村汤家寨组滑坡发生前,昌宁县委、县政府、昌宁县自然资源局及时发布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加强乡镇、村组、地质灾害监测员、双控巡查员调度,要求以“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行动原则进行巡排查。10月19日凌晨2时30分,柯街镇接到气象部门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后,严格按照“1262预警机制”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将预警信息和防范要求传达至各村(社区)。迅速组织村组干部、地灾监测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水库、沟渠、交通道路、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的巡查监测,切实提高巡查频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柯街镇玉地里村汤家寨村民小组村民杨金山于2025年10月19日上午7时30分巡查中发现自家主房屋后侧坡体出现山体渗水现象,存在垮塌的风险,并立即将相关情况上报玉地里村委会,村委会接到相关情况后及时上报柯街镇人民政府及柯街镇自然资源所。昌宁县自然资源局在接到柯街镇人民政府及柯街镇自然资源所有关情况汇报后,立即组织昌宁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站专家研判,经研判,决定撤离农户杨金山家1户4人。2025年10月20日上午9时30分,滑坡整体滑动,造成农户杨金山家主房损坏,正房被滑坡冲破一个房间,造成床、沙发、衣柜、茶几等物品损毁,因及时有效撤离,保护了杨金山家1户4人的生命安全。

二、基本特征

2.1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昌宁县地处横断山脉向南延伸部分,峰峦重叠,谷深坡陡,主要为深切割高中山-中山地貌。境内地表千恣百态,高山深谷绵延百里,悬崖峭壁嵯峨险峻,南北纵列的山岭构成县境之骨骼。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为北部松子山,海拔2875.9m,最低点为西南湾甸河尾,海拔608.0m,相对高差2267.9m。

图2-1 昌宁县地貌图

(2)调查区地形地貌

柯街镇玉地里村汤家寨组属于侵蚀构造中山陡坡地貌。斜坡整体地势南东高北西低,自然地形坡度约25-35°,局部由于村民耕种、修路、建房等原因,坡度接近直立,总体地形坡度较陡。植被主要为农作物和核桃树,部分地段有松树及竹林,坡面残坡积层较薄,土体较松散,下伏岩性以片岩为主,出露面积较小。勘查区地形地貌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

照片1 汤家寨组地形地貌

(3)地层岩性

根据野外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区内出露地层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寒武系昌宁组(∈ch),岩性特征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含碎石粉质粘土:广泛分布于坡体地表,灰黄、棕红、褐黄色,成分主要为粉质粘土夹少量碎石,局部含砂砾、粘土,结构较松散,土质不均,抗冲刷能力差,在降雨或不良地质作用下易失稳产生崩滑,厚度随着地形坡度的变化而变化,约1.00~5.0m。

2.寒武系昌宁组(∈?ch)全~强风化片岩:灰褐色、灰黄色等,局部夹团块,风化强烈,风化程度不均匀,呈薄层状-碎裂状,岩体开挖破碎后多呈碎块,风化强烈,风化程度不均匀,节理裂隙发育,层理较清晰,锤击易碎,无回弹,结构破碎。产状219°∠31°,区内均有分布。

(4)断裂构造

根据《1/20 万保山幅区域地质勘査报告》,地处青藏滇缅印尼巨型“歹”字型构造体系中段与经向构造体系相复合的部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其中以断裂构造占主要地位,由其构成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总体构造形迹特征是由一系列近南北向的高角度压性、压扭性断裂及其派生的次一级近东西向、北西向、北东向的横张断裂和紧密褶皱所组成。由于长期受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区内构造复杂,断裂纵横交错,褶皱多数被破坏,形态不完整。区内两侧为扁瓦断裂(F65)和莺窝断裂(F66)。

扁瓦断裂(F):位于调查区南东侧15km,延伸方向为 330°,长约15km,断裂面倾向东,倾角较陡,切断并错移南北向的压性断裂,具有30m 宽的挤压破碎带,与片理走向斜交,力学性质呈张扭(顺)性。

鹰窝断裂(F):位于调查区东侧11km,长约30km。延伸方向为近340°,断裂面倾向东,于昌宁大鹿山附近见宽约20m 的挤压破碎带,构造角砾岩强烈硅化,石英脉发育。变质岩的区域片理与之平行,在罗家田附近可见其伴生的、同方向的次级压性断裂分布,老地层逆冲于新地层之上,岩石破碎,力学性质呈压性。

(5)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水文地质结构的空间组合形式,以及含水层的导、储水空隙形态、空间分布和联系,项目区水文地质结构单元属山体斜坡区、山间凹地区和谷底平坝区,具体特征如下: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及岩性组合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4el+dl)含碎石粉质粘土,含水层普遍分布在山体斜坡及沟谷地带表层,地下水赋存于松散堆积物孔隙中,多为上层滞水形式,以土颗粒间隙、裂隙为存储空间及运移通道,斜坡地带水位动态变化大,雨季上升,枯季下降。其径流、排泄受地形控制,由高向低径流,透水性较强,富水性随地势下降而增强。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及岩性组合主要为寒武系昌宁组(∈?ch)全~强风化片岩,地下水赋存于岩体中的构造裂隙、风化裂隙等各类裂隙中,透水性及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以及裂隙发育程度和张开程度等的综合控制,分布均匀性差。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裂隙运移,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水力联系性较好,透水性总体为中等。

(6)人类工程活动

区内土地类型包括农村宅基地、旱地、园地、林地等,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农业耕作、村寨建设。

①农业耕作农耕活动在调查区内较为频繁。调查区四周山地斜坡上植被发育,居民区周边多被开垦成旱坡地,种植玉米、核桃等,农业耕作、灌溉等活动加重了水土流失。

②村寨建设:调查区位于村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切坡建房和场平破坏了原有地质环境条件,改变了斜坡应力结构,加重了坡体荷载,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条件影响显著。

2.2灾害地质特征

滑坡位于柯街镇玉地里村汤家寨组,中心点地理坐标:东经99°29′48.96″,北纬24°52′19.09″。滑坡部位南东高北西低,总体坡度40~60°。滑坡后缘为村民耕地,滑坡前缘为杨金山户。根据现场调查,平面形态呈“圈椅状”,滑向310°,滑坡轴长约16m,宽约13m,厚约1~3m,平均厚约2m,平面面积约208m2,体积约400m3,滑坡物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 32864-2016),按滑体体积分类属小型滑坡,按滑体厚度分类属浅层滑坡。

图2-2 滑坡区及受威胁农户分布示意图

照片2、照片3 杨金山户房屋受损情况

照片4 杨金山户 照片5 滑坡体户缘分台下挫

  照片6 滑坡体前缘         照片7 滑坡体前缘分布的堆积体

2.3滑坡成因分析

诱发滑坡发生的因素,从降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综合分析,主要诱发因素有以下3点:

(1)降雨因素

根据监测预警雨量计数据统计2025年10月19日雨量达到105.60mm,大量降雨、阵雨等使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坡面土体抗剪强度急剧下降,坡体重量增加,诱发坡面土体变形,在重力作用下引起向下滑动,进而导致区内滑坡的形成和发展。

照片8 雨量数据监测曲线

(2)地形地貌因素

杨金山户所在区域山体斜坡较陡,坡度40~60°之间,坡体前缘为陡坎临空面,山体斜坡浅表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易向下运动形成滑坡。

(3)地层岩性因素

坡体物质成分主要为滑坡物质主要为第四系全新残坡积层含碎石粉质粘土,自身稳定性差,透水性强,易受到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下渗影响,物理力学性质和稳定性降低。下伏强风化泥岩相对隔水,地表水下渗后一般全风化泥岩裂隙富集形成饱水带,长期吸水软化后形成滑带(面)。

三、监测预警

3.1风险识别

昌宁县自然资源局、昌宁县气象局2025年10月18日16时45分联合变更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Ⅲ级预警:柯街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等级为Ⅲ级(风险较高);昌宁县自然资源局、昌宁县气象局2025年10月19日联合升级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Ⅱ级预警:柯街镇全区域内为Ⅱ级预警(风险很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雨量计于2025年10月19日07:44:23:05YL01(雨量)蓝色预警:前12小时降雨量达到30.9毫米 ;10月20日07:59:59 :05YL01(雨量)蓝色预警:前1日降雨量达到71.9毫米。根据气象预警和雨情,县自然资源局电话通知乡镇、自然资源所、村委会负责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加强值班和巡查,对辖区内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隐患双控区域通知监测员、巡查员加强巡查及监测频次,发现灾情险情及时发出预警、组织群

众转移避让

照片9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

照片10 监测预警雨量监测站发的蓝色预警信息

3.2预警研判

该点属于昌宁县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隐患点编号:530524010240),配备了地质灾害监测员1名进行日常巡查,于2022年度实施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项目。巡查工程中能及时发现灾害、及时上报并作出应急处置,组织人员紧急撤离至安全地带。

四、避险防控

10月19日凌晨2时30分,柯街镇接到气象部门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后,严格按照“1262预警机制”要求,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将预警信息和防范要求传达至各村(社区)。迅速组织村组干部、地灾监测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水库、沟渠、交通道路、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的巡查监测,切实提高巡查频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柯街镇玉地里村汤家寨村民小组村民杨金山于2025年10月19日上午7时30分巡查中发现自家主房屋后侧坡体出现山体渗水现象,存在垮塌的风险,并立即将相关情况上报玉地里村委会,村委会接到相关情况后及时上报柯街镇人民政府及柯街镇自然资源所。昌宁县自然资源局在接到柯街镇人民政府及柯街镇自然资源所有关情况汇报后,立即组织昌宁县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站专家初步研判,经研判后,要求撤离农户杨金山家1户4人。2025年10月20日上午9时30分,滑坡整体滑动,造成农户杨金山家主房损坏,正房被滑坡冲破一个房间,造成床、沙发、衣柜、茶几等物品损毁。由于及时有效撤离,保护了杨金山家1户4人的生命安全。

五、经验与启示

1.强化预警响应,筑牢首道防线。严格落实“1262预警机制”,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将预警信息及防范要求精准传达至各村(社区)。迅速组织村组干部、地灾监测员,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水库、沟渠、交通道路、老旧房屋等重点区域的巡查监测,切实提高巡查频次,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2.突出政府主导,高效组织避险。接到气象风险预警后,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反应迅速、决策果断,及时采取紧急避险转移措施,高效实现成功避险,充分体现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核心统筹作用。

3.完善防治体系,提供精准支撑。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发挥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效能,精准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为基层防灾单位开展防范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撑,保障防灾决策科学可行。

4.依托科技赋能,提升预警能力。灾害发生前,滑坡隐患范围内的雨量监测站精准触发蓝色预警信息。通过运用新技术、新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专业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为提前防范赢得宝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