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灾情概况
隆阳区水寨乡棕元村苏家坟组滑坡发生于2025年10月14日07:00,经度99°19′40.40″,纬度25°14′50.74″,该点不属于隆阳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但保山市隆阳区为全省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区域,并配备了地质灾害巡查员进行日常巡查,此次为新发生灾情点,该区域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今年雨季以来,该区域降雨量充沛,隆阳区气象台2025年10月8日00时45分发布暴雨橙色预警信号:过去1小时中村出现31.2毫米降水,预计未来3小时保山坝区、瓦渡、瓦窑、水寨等乡镇(街道)将受暴雨影响,请做好内涝、山洪、地质灾害防范。该村大部分居民点为切坡建房,与多数(滑坡)隐患点一样“后挖前填”,形成了不稳定斜坡,对人民群众的居住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隆阳区水寨乡棕元村苏家坟组滑坡发生前,保山市隆阳区区委、区政府、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秉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则,加强了各乡镇(街道)、村组、地质灾害监测员、双控巡查员调度,要求用时刻保持“一失万无”的警醒,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进行巡排查。水寨乡棕元村苏家坟组巡查员于2025年10月13日16:00时巡查中发现农户马义刚家院场出现开裂、变形迹象,立即上报村委会及水寨乡自然资源所,并及时上传照片至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经过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领导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站专家初步研判,立即要求撤离农户马义刚家4人,并立即下沉一线进行现场研判。2025年10月14日清晨07:00时,滑坡整体滑动,造成农户马义刚家主房损坏,墙体出现10cm宽裂缝,并下沉,院场出现40cm宽的裂缝。由于及时有效的撤离,保护了马义刚家1户4人的生命安全。
二、基本特征
2.1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水寨乡棕元村地处云贵高原西缘,横断山脉南端,高黎贡山山脉东侧,澜沧江西岸。区域地貌分区属滇西山地峡谷区,保山中山盆地亚区。由于断裂构造的强烈发育,加之水流的溶蚀和侵蚀作用,地形坡度一般30-50°,山脊常呈长垄状狭长分布,山坡地带台坎、波折多见(图1)。
(2)调查区地形地貌
棕元村苏家坟组地处山体斜坡部位,北东高南西低,属于山区,自然植被覆盖率较好,为灌木、乔木。整个调查区地形起伏变化大,自然坡度30~40°局部大于60°,总体上地形地貌等复杂。
(3)地层岩性
调查区及其周围地区主要出露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4ml)耕土,主要由粘性土及植物根茎组成,含少量砾石;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偶含碎石、角砾;石炭系上统丁家寨组(C3d)页岩。
图1 区域地貌分布图
一、地貌分类:Ⅰ、构造侵蚀地形:1、高中山陡坡 Ⅱ、侵蚀构造地形:2、高中山陡坡 3、中山陡坡 4、低中山陡坡 Ⅲ、溶蚀侵蚀地形:5、中山陡坡 6、低中山陡坡 7、低中山缓坡 Ⅳ、溶蚀地形:8、峰丛洼地 9、溶蚀残丘 10、溶蚀断块山 Ⅴ、侵蚀堆积地形:11、湖积平原 12、蚀余台地 13、冲湖积堆积阶地 14、洪积扇(裙) 二、其他:15、Ⅰ级夷平面 16、Ⅲ级夷平面 17、Ⅳ级夷平面 18、洼地 19、落水洞 20、有水落水洞 21、溶洞 22、暗河 23、崩塌 24、陡崖 25、河流 26、分水岭 27、县驻地 28、滑坡区位置
表1 岩土体类型特征
类型 | 代号 | 名称 | 地层代号 | 岩性组合 | 结构 | 结构面特征 | 岩土体工程地质评价 |
松散土体 | I1 | 人工堆积耕土 | Q4ml | 粘性土及植物根茎,含少量砾石 | 无明显结构面 | 粘性土稍密,稍湿,砾石分选性差。 | 不可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 |
松散土体 | I2 | 残坡积层粉质粘土 | Q4el+dl | 粉质粘土,偶含碎石、角砾 | 无明显结构面 | 粉质粘土可塑状,湿,角砾分选性差。 | 处理后可作为浅地基基础持力层 |
较软弱岩层 | Ⅱ1 | 泥质灰岩夹页岩 | C3d | 泥质灰岩夹页岩 | 破碎结构 | 薄-中层状,节理裂隙发育,强-中风化。 | 中风化可作为天然基础 |
(2)断裂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安和街断裂从调查区南侧通过,呈330°方向延伸,长度约33km,断面倾向北东,倾角较陡,两侧岩层产状乱,并有蚀变,牵引褶曲发育,有基性岩沿之倾入,为一复合构造,具压扭(顺)性质。该断裂对调查区有较大影响。
(3)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介质特征、赋存空间类型,地层和岩性的组合关系和含水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条件,调查区内影响坡体稳定性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耕土(Q4ml)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属松散土体,结构松散,含水层厚度1~5m不等,含水层(组)地下水富水性弱~中等。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沟水补给,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受降雨的影响,水量和水位变化较大,容易在不稳定边坡土体内积存,加之不稳定边坡土体较为松散及人为扰动等因素,容易诱发不稳定边坡失稳。
碳酸盐岩夹非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主要含水层为石炭系上统丁家寨组(C3d),该套地层呈条带状岀露,岩性为泥质灰岩夹页岩,浅表岩体具强风化特征,节理裂隙发育,呈碎裂-散体结构,岩溶弱发育,区域地层厚136-433m,该含水层富水性中等。
2.2灾害地质特征
据现场调查,滑坡点位于水寨乡棕元村苏家坟组内,总体地形较陡,加之人工切坡、弃土等因素扰动,为坡体失稳创造了条件,现叙述如下:
滑坡区位于棕元村苏家坟组,总体地形坡度40~50°,局部70°,坡面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耕土及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斜坡方向约230°,长约60m,宽约40m,厚约0.5-5m,前缘高程2175.5m,后缘高程2207.5m,前后缘高差约32m,体积约6000m3,为浅层小型土质滑坡。
滑坡体所在微地貌为陡坡地貌,人工堆积耕土及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土体松散,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上部粉质粘土与下伏基岩的接触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水流汇集下渗,土体饱和后容重增大,加大下滑力;地下水浸润并沿结构面渗流,滑带土强度降低,加之人工修路切坡建房,对坡体产生扰动,逐渐变形产生该滑坡,详见照片1-照片8、图2。
照片1 房屋受损情况 | 照片2 房屋受损情况 |
照片3 围墙倒塌情况 | 照片4 房屋受损情况 |
照片5 房屋受损情况 | 照片6 坡体开裂情况 |
照片7 坡体后缘下挫情况 | 照片8坡体后缘下挫情况 |
| |
图2 滑坡区及受威胁农户分布影像图 | |
2.3滑坡变形原因初步分析
(1)气象条件
保山市隆阳区属亚热带高原山区气候,受澜沧江、怒江深切控制影响,区内气候类型极为复杂,既受北上海洋性季风控制,又受内陆青藏高原南下气流影响,使全区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河谷炎热,平坝温和,高山寒凉。冬春两季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夏秋两季雨水较多,其中,6~10 月为集中降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80%,据保山市隆阳区气象站气象资料(1995~2004 年),隆阳区境内年平均降雨量约 1053.2mm,最大降雨量 1368.3mm,最小降雨量 729.3mm,日最大降雨量为 99.2mm(1997.6.23);多年平均蒸发量 1665.1mm。年平均气温 15.9℃,最冷月为 1 月,平均气温 8.5℃;最热月为 6 月,平均气温 21.3℃,年极端最高气温 32.4℃,年极端最低气温-3.8℃,年平均相对湿度 74%。调查区雨季降雨多,单点降雨量较大的条件下,雨水下渗为滑坡体的滑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地形条件
滑坡区位于水寨乡棕元村苏家坟组,马义刚家院场前侧及房屋后侧均为高陡边坡,坡度30~50°,不利于坡体稳定性。
(3)岩土条件
滑坡体为第四系人工堆积耕土及残坡积层粉质粘土,结构较松散,强度较低。加之地形坡度较大,在斜坡上易变形,为滑坡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4)人类活动
调查区人类活动较强烈,主要为切坡修路、建房等,易导致边坡失稳形成临空面,对坡体原始应力影响程度较大,在雨季易酿成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监测预警
3.1 风险识别
2025年10月8日,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隆阳区气象局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重点防治区域为保山坝区、水寨乡、瓦窑镇、瓦渡乡。根据气象预警和雨情,区自然资源局值班人员电话通知各乡镇(街道)自然资源所、各村委会负责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加强值班和巡查,对辖区内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隐患双控区域通知监测员、巡查员加强巡查及监测频次,发现灾情险情及时发出预警、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3.2预警研判
该滑坡点未安装监测预警设备且不属于在册隐患点,但该区域为风险隐患双控点,配备了地质灾害巡查员进行日常巡查;巡查过程中,巡查员及时发现灾害、及时上报并作出应急处置,组织人员紧急撤离至安全地带。
四、避险防控
水寨乡棕元村苏家坟组巡查员于2025年10月13日16:00时巡查中发现农户马义刚家院场出现开裂、变形迹象,立即上报村委会及水寨乡自然资源所,并及时上传照片至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经过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领导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站专家初步研判,立即要求撤离农户马义刚家1户4人,并立即下沉一线进行现场研判。2025年10月14日清晨07:00时,滑坡整体滑动,造成农户马义刚家主房损坏,院墙倒塌,院场地板大面积开裂、下沉。由于及时有效撤离,保护了马义刚家1户4人的生命安全。此次灾害造成该户群众1间房屋受损、围墙倒塌和部分家具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20万元。
灾情发生后,水寨乡人民政府及时落实各项救援工作,安抚受灾群众,马义刚家1户4人搬迁避让安置到亲戚家居住,情绪稳定。水寨乡人民政府对危险区域进行封堵,落实了责任人,禁止人员进入;以“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预案为标准,做好防御响应工作,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普遍发挥了“信号枪”作用。 预警信息发出后,各级的预警响应工作要迅速到位,做到闭环管理。一旦发现风险,要把及时撤离受威胁群众作为最重要任务,坚决避免“撤离不及时、转移不完全、擅自回流”等现象发生。
五、经验与启示
本次灾害成功避险,得益于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持续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得益于自然系统、基层乡镇将地灾防治措施及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工作落实到位,得益于村组最基层党员干部危急时刻豁得出、关键时刻顶得上。
滑坡发生前,以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发布精细化气象风险预警信息为先导,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要不折不扣落实“三查”(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与“三个撤离”(提前撤、及时撤、果断撤)的要求,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隐患、第一时间避险撤离,地方政府果断启动应急预案,驻守单位靠前支撑,快速科学研判滑坡发展趋势。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科学有效防灾机制下,最终实现成功避险,有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本次成功避险,对风险双控工作总结了如下经验:地质灾害风险双控区成功避险主要依赖于“隐患点+风险区”的双控机制,通过精细划分风险区、建立风险防控区一张图、建立双控责任体系等措施,实现地质灾害的有效防范和应对。
隆阳区地质灾害具有高隐蔽性、突发性、群发性特点。当地于2025年开始探索“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在群测群防网络体系运行的基础上,建立村庄地质灾害风险巡查员制度。每一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各小组(自然村)巡查员对村民居住点的坡前、坡后开展巡查,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对突发风险隐患的发现能力。
同时,省自然资源厅、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区自然资源局以及各乡镇组织开展地质灾害汛前排查和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监测员、巡查员培训的有关工作部署,全面严格落实了有关工作。本次的成功避险很大程度的得益于“地质灾害风险双控”这项工作,防灾减灾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应急响应、实施搬迁避让以及加强培训和演练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巡查员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此次地质灾害的成功避让,就是广泛地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