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1525533-X/20251022-00003
  • 发布机构
  • 保山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公开目录
  • 地质灾害预警
  • 发布日期
  • 2025-10-22
  • 文号
  • 浏览量
  • 主题词
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秋山村七组滑坡成功避险案例

一、灾情概况

2025年10月16日8时30分,隆阳区板桥镇秋山村七组发生滑坡,导致1户主房受损。此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约25万元,由于提前转移群众,成功避免了人员伤亡。

2025年10月15日17:00时,板桥镇秋山村突发单点暴雨,巡查员于18:00时在巡查中发现农户王正高家房屋后方斜坡出现开裂、变形迹象,立即上报村委会及板桥镇自然资源所,并及时将照片上传至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经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领导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站专家初步研判,迅速要求撤离农户王正高家7人,并立即下沉一线进行现场研判。2025年10月16日8:30时,滑坡整体滑动,导致农户王正高家厨房后墙体倒塌,主房后墙体部分倒塌,留存墙体出现多条约5~10厘米宽的裂缝。由于及时有效地撤离措施,成功保护了王正高家1户7人的生命安全。

二、基本特征

2.1地质环境条件

(1)地形地貌

隆阳区板桥镇秋山村地处云贵高原西缘,横断山脉南端,高黎贡山山脉东侧,澜沧江西岸。该宏观地貌属溶蚀侵蚀地形之中山陡坡地貌(Ⅲ3)单元,山脉及水系近南北向延伸,区内微地形较复杂,总体为一南北向延伸的山脊地形,山体坡度随岩性不同而陡缓不一,一般在20-35°之间。

(2)调查区地形地貌

隆阳区板桥镇秋山村七组地处山体斜坡部位,北东高南西低,属于山区,自然植被覆盖率较好,为灌木、乔木。整个调查区地形起伏变化大,自然坡度30~50°局部大于60°,总体上地形地貌等复杂。

(3)地层岩性

调查区及其周围地区主要出露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4ml)耕土,主要由粘性土及植物根茎组成,含少量砾石;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偶含碎石、角砾;石炭系下统(C1)灰岩。

图1 区域地貌分布图

一、地貌分类:Ⅰ、构造侵蚀地形:1、高中山陡坡 Ⅱ、侵蚀构造地形:2、高中山陡坡 3、中山陡坡 4、低中山陡坡 Ⅲ、溶蚀侵蚀地形:5、中山陡坡 6、低中山陡坡 7、低中山缓坡 Ⅳ、溶蚀地形:8、峰丛洼地 9、溶蚀残丘 10、溶蚀断块山 Ⅴ、侵蚀堆积地形:11、湖积平原 12、蚀余台地 13、冲湖积堆积阶地 14、洪积扇(裙) 二、其他:15、Ⅰ级夷平面 16、Ⅲ级夷平面 17、Ⅳ级夷平面 18、洼地 19、落水洞 20、有水落水洞 21、溶洞 22、暗河 23、崩塌 24、陡崖 25、河流 26、分水岭 27、县驻地 28、滑坡位置

表1 岩土体类型特征

类型

代号

名称

地层代号

岩性组合

结构

结构面特征

岩土体工程地质评价


松散土体

I1

人工堆积耕土

Q4ml

粘性土及植物根茎,含少量砾石

无明显结构面

粘性土稍密,稍湿,砾石分选性差。

不可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

松散土体

I2

残坡积层粉质粘土

Q4el+dl

粉质粘土,偶含碎石、角砾

无明显结构面

粉质粘土可塑状,湿,角砾分选性差。

处理后可作为浅地基基础持力层

碎裂—散体结构软岩组

1

灰岩

C1

全强风化破碎基岩、裂隙密集发育带灰岩

碎裂—散体结构

层面、节理面、风化裂隙面,多张开

处理后可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

坚硬中厚层状弱岩溶化灰岩岩组

2

灰岩

C1

灰岩

层状

结构

层面、节理面,多闭合

可作为地基基础持力层

(2)断裂构造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搬家寨断裂位于调查区西侧通过,走向145-195°,倾向230-280°,倾角大于60°,长度约74km,属压性断裂。断裂附近岩石破碎,糜棱岩化剧烈,新生代盆地、温泉发育。该断裂距离调查区有3km,对调查影响较小。

(3)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水文地质资料及地下水介质特征、赋存空间类型,地层和岩性的组合关系和含水性质,以及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条件,调查区内影响坡体稳定性的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第四系人工堆积耕土(Q4ml)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粉质粘土,属松散土体,结构松散,含水层厚度1~5m不等,含水层(组)地下水富水性弱~中等。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沟水补给,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排泄的特点,受降雨的影响,水量和水位变化较大,容易在不稳定边坡土体内积存,加之不稳定边坡土体较为松散及人为扰动等因素,容易诱发不稳定边坡失稳。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石炭系下统(C1),岩性为灰白、灰色灰岩,主要分布于整个调查区,地层岩溶弱发育,透水性及富水性主要受岩性、岩溶及裂隙发育强度的影响和控制,分布均匀性稍差,透水性及富水性总体为中等。地下水位埋藏较深,区内未见地下水涌出。该套含水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上游含水层侧向补给,该区属地下水补给径流区,沿岩溶裂隙或导水断层带向局部相对低凹位置运移,总体由东向西径流,局部沿暗河沿岩溶发育方向径流,在适当地段以泉的形式排泄,部分转为区域地下水流。

2.2灾害地质特征

据现场调查,滑坡点位于隆阳区板桥镇秋山村七组内,总体地形较陡,加之人工切坡、弃土等因素扰动,为坡体失稳创造了条件,现叙述如下:

滑坡区位于隆阳区板桥镇秋山村七组,总体地形坡度40~50°,局部70°,坡面出露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耕土及残坡积层粉质粘土,斜坡方向约174°,长约18m,宽约10m,厚约0.5-3m,前缘高程2162m,后缘高程2170m,前后缘高差约8m,体积约510m³,为浅层小型土质滑坡。

滑坡体所在微地貌为陡坡地貌,人工堆积耕土及残坡积层粉质粘土土体松散,物理力学性质较差,上部粉质粘土与下伏基岩的接触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水流汇集下渗,土体饱和后容重增大,加大下滑力;地下水浸润并沿结构面渗流,滑带土强度降低,加之切坡建房,对坡体产生扰动,逐渐变形产生滑坡,详见照片1-照片6、图2。

照片1 房屋受损情况

照片2 房屋受损情况

照片3 围墙倒塌情况

照片4 房屋受损情况

照片5 房屋受损情况

照片6 坡体开裂情况

2.3滑坡变形原因初步分析

(1)气象条件

保山市隆阳区属亚热带高原山区气候,受澜沧江、怒江深切控制影响,区内气候类型极为复杂,既受北上海洋性季风控制,又受内陆青藏高原南下气流影响,使全区形成“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热、温、寒三种气候类型俱全,河谷炎热,平坝温和,高山寒凉。冬春两季雨水稀少,空气干燥,夏秋两季雨水较多,其中,6~10 月为集中降雨期,降雨量占全年的80%,据保山市隆阳区气象站气

图2 滑坡区及受威胁农户分布影像图

象资料(1995~2004年),隆阳区境内年平均降雨量约 1053.2mm,最大降雨量 1368.3mm,最小降雨量 729.3mm,日最大降雨量为 99.2mm(1997.6.23);多年平均蒸发量 1665.1mm。年平均气温 15.9℃,最冷月为 1 月,平均气温 8.5℃;最热月为 6 月,平均气温 21.3℃,年极端最高气温 32.4℃,年极端最低气温-3.8℃,年平均相对湿度 74%。调查区雨季降雨多,单点降雨量较大的条件下,雨水下渗为滑坡体的滑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地形条件

滑坡区位于隆阳区板桥镇秋山村七组,王正高家房屋后侧为高陡边坡,坡度30~50°,不利于坡体稳定性。

(3)岩土条件

滑坡体为第四系人工堆积耕土及残坡积层粉质粘土,结构较松散,强度较低。加之地形坡度较大,在斜坡上易变形,为滑坡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4)人类活动

调查区人类活动较强烈,主要为切坡建房、斜坡耕种等,易导致边坡失稳形成临空面,对坡体原始应力影响程度较大,在雨季易引发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监测预警

3.1风险识别

2025年10月8日,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隆阳区气象局发布了暴雨橙色预警,重点防治区域为保山坝区、水寨乡、瓦窑镇、瓦渡乡。根据气象预警和雨情,区自然资源局值班人员电话通知各乡镇(街道)自然资源所、各村委会负责人、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加强值班和巡查,对辖区内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风险隐患双控区域通知监测员、巡查员加强巡查及监测频次,发现灾情险情及时发出预警、组织群众转移避让。

3.2预警研判

该滑坡点未安装监测预警设备且不属于在册隐患点,但该区域为风险隐患双控点,配备了地质灾害巡查员进行日常巡查;巡查过程中,巡查员及时发现灾害、及时上报并作出应急处置,组织人员紧急撤离至安全地带。

四、避险防控

隆阳区板桥镇秋山村七组巡查员于2025年10月15日18:00时在巡查中发现农户王正高房屋后方斜坡出现开裂、变形迹象,立即上报村委会及板桥镇自然资源所,并及时将照片上传至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经保山市隆阳区自然资源局领导与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站专家初步研判,迅速要求撤离王正高家1户7人,并立即下沉一线进行现场研判。2025年10月16日8:30时,滑坡整体滑动,导致王正高家房屋损坏。由于及时有效撤离,成功保护了王正高家1户7人的生命安全。此次灾害造成该户群众3间房屋受损、围墙倒塌及部分家具损毁,直接经济损失约25万元。

灾情发生后,板桥镇人民政府迅速落实各项救援工作,安抚受灾群众,王正高家1户7人已搬迁避让至亲戚家居住,情绪稳定。板桥镇人民政府对危险区域进行了封堵,明确了责任人,严禁人员进入;以“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严格按照预案标准,做好防御响应工作,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充分发挥了“信号枪”作用。预警信息发布后,各级预警响应工作迅速到位,确保闭环管理。一旦发现风险,将及时撤离受威胁群众作为首要任务,坚决避免“撤离不及时、转移不完全、擅自回流”等现象发生。

五、经验与启示

本次灾害成功避险,得益于党委、政府重视并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自然系统和基层乡镇落实地灾防治及风险双控工作,基层党员干部在危急时刻发挥作用。滑坡发生前,省、市、县三级自然资源部门发布预警,基层落实“三查”与“三个撤离”要求,地方政府启动应急预案,驻守单位支撑研判。在科学防灾机制下,实现成功避险,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