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林业系统干部职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的开展,结合部门特色和行业优势,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主动谋划,提出了生态扶贫和林业产业扶贫的脱贫计划,并强势推进,以此促进贫困地区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一、2016年林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根据《中共保山市委办公室 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保山市贫困乡贫困村退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保办发〔2015〕53号)精神,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乡2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11万人。为充分发挥林业产业和生态扶贫的作用,要求各县(市、区)在林业重点工程任务分配和地块布局落实中,要向贫困地区集中,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乡、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经统计,2016年,全市共实施林业产业和生态扶贫任务27.70万亩,布局在全市71乡351个村,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23个,占布局乡个数的100%,涉及面积12.84万亩,占计划任务的46.35%;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115个,占布局村个数的32.76%,涉及面积12.46万亩,占计划任务的44.98%。落实项目补助资金9432.68万元,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4335.54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3753.79万元。待产业进入盛产期后,每年为农户增收47210万元,其中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乡创收2053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创收19786万元。
(一)林业产业扶贫实施情况及成效
依托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造林补贴、木本油料产业、核桃提质增效、低效林改造等国家和省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的支撑,大力开展以核桃、澳洲坚果和糯橄榄等为主的林业产业建设,重点推进澳洲坚果产业基地建设、核桃产业提质增效。经统计,2016年,全市共实施林业产业扶贫建设24.0万亩,布局在全市71乡245个村,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23个,占布局乡个数的32.39%,涉及面积11.21万亩,占计划任务的46.71%;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93个,占布局村个数的37.96%,涉及面积11.38万亩,占计划任务的47.42%。落实项目补助资金3882.68万元,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1895.54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2135.79万元。待产业进入盛产期后,每年为农户增收32410万元,其中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乡创收1401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创收15466万元。
1、澳洲坚果基地建设。2016年,全市共完成澳洲坚果种植2.50万亩,布局在7个乡镇、20个村。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4个,占布局乡个数的57.14%,涉及面积1.56万亩,占完成任务的62.4%;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10个,占布局村个数的50%,涉及面积1.57万亩,占完成任务的62.91%。落实项目补助资金495.00万元,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308.88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311.41万元。待2.50万亩澳洲坚果基地建成并进入盛产期后,平均产量达100kg/亩,按当前市场价格20元/kg测算,每年为农户增收5000万元,其中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乡创收312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创收3140万元。
2、核桃产业提质增效。2016年,全市共完成核桃提质增效15.50亩,布局在58个乡镇、156个村。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19个,占布局乡个数的32.76%,涉及面积7.33万亩,占完成任务的46.64%;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60个,占布局村个数的38.46%,涉及面积7.12万亩,占完成任务的45.91%。落实项目补助资金1665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乡776.6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764.47万元。根据核桃基地实施提质增效措施后,平均亩产量可增加30%以上,按照现行市场价格20元/公斤和全市核桃平均产量37kg/亩测算,15.50万亩核桃基地提质增效后平均产量达48kg/亩,平均增收220元/亩,每年为农户增收3410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贫困乡增收161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增收1566万元。
3、糯橄榄基地建设。2016年,全市共完成糯橄榄基地建设6万亩,布局在21个乡镇、69个村。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10个,占布局乡个数的47.62%,涉及面积2.32万亩,占完成任务的38.67%;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23个,占布局村个数的33.33%,涉及面积2.69万亩,占完成任务的44.76%。落实项目补助资金1722.68万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乡810.0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1059.91万元。待6万亩糯橄榄基地进入盛产期后,平均产量达2000kg/亩以上,按照当前市场价格鲜果2.0元/kg测算,每年为农户增收24000万元,其中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乡创收928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增收10760万元。
4、林下产业建设。由于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2016年石斛产业和林下产业重点以加强管理巩固成果为重点,国家和省未进行扶持。2015年末,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7.52万亩,产值18.68亿元。其中:石斛1050万平方米,鲜条产量3406吨、产值4.26亿元;草果26万亩,产量0.63万吨,产值2.22亿元;重楼、龙胆草、红花等中药材100多种,面积19.03万亩,产值11.31亿元;以鸡枞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量2710吨,产值8951万元。驼鸟、豪猪、竹鼠等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资质单位(个人)231户,年出栏数7万只(头、条),产值7600万元;胡蜂人工养殖取得成功,2015年全市蜂产品产值7465万元。
(二)生态扶贫工作实施情况及成效
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重点项目支撑,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工作开展。经统计,2015年—2016年,全市共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3.7万亩,造林树种以核桃、澳洲坚果、芒果、糯橄榄等为主。布局在全市31乡106个村,涉及5594户农户、19556人口,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14个,占布局乡个数的45.16%,涉及面积1.6271万亩,占计划任务的43.98%;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村22个,占布局村个数的20.75%,涉及面积1.0791万亩,占计划任务的29.16%;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068户,占布局户数的19.09%,涉及面积0.6408万亩,占计划任务数的17.32%。落实项目补助资金5550万元,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乡244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1618万元,平均为每户退耕农户增收9922元、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9000元。按照当前基地平均产量和经济林果市场价格测算,平均产值4000元/亩,待3.7万亩退耕还林基地建成后,每年为农户增收14800万元,其中每年为建档立卡贫困乡创收652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村增收432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林业局,并根据项目管理需求,适时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人员进行充实和完善,确定了具体工作人员,形成了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各级政府及林业部门在项目建设中,每年均召开专题会议推进项目建设,组建专家组深入实地调研解决技术难题,有力地推动林业产业扶贫和生态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探索,超前谋划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启动以来,市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林业扶贫工作,积极谋划、探索和总结林业扶贫的措施和形式,提出了林业“产业扶贫”和“生态扶贫”。一是探索了“产业精准扶贫”模式。2015年在我局所挂钩的酒房乡梅子箐村和小寨村实施了“三个五百”林业样板工程,即:500亩核桃提质增效样板林、500亩核桃抚育管理样板林、500亩高糯橄榄种植样板林,通过发展产业、建设样板林的形式,示范带动农户科学发展和经营林业产业,实现经济增收脱贫致富;二是探索了“庭院经济建设精准扶贫”模式。2016年在我局所挂钩的酒房乡梅子箐村实施“庭院经济建设”,结合梅子箐村海拔、土壤、降水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路旁、沟旁、渠旁种植经济林果1万株,其中:澳洲坚果0.1万株、软籽石榴0.5万株、梅0.4万株,发展庭院经济,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涉及农户414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16户,占农户数的52.17%,带动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共同发展,实行共同增收。三是要求县(市、区)、乡(镇)林业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我局提出的林业“产业扶贫”和“生态扶贫”,在项目的布局上要尽量向建档立卡的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对农户的项目扶持要尽量做到“雪中送炭”、少做或不做“锦上添花”的工作,并及时下发了《保山市林业局关于开展生态扶贫调研工作的通知》(保林发〔2016〕70号),要求各县(市、区)林业局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开展全市生态扶贫实施方案和全市林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基础数据的摸底调查工作,并确定一个县级生态扶贫示范点,积极探索扶贫措施、总结扶贫成功典型经验。
(三)统筹规划,完善政策
市、县两级均编制了发展规划和年度施工作业设计,作为指导和发展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依据,出台了《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保山市木本油料基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红花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核桃产业发展考核管理办法》、《保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陡坡地生态治理的实施意见》、《保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为林业产业建设提供了政策措施保障和资金支撑;组织编制了《保山市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保山市高黎贡山糯橄榄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6年)、《保山市石斛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6年)、《保山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保山市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等,科学确定了发展目标和建设规模。在项目资金支撑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均安排一定的资金扶持林业产业发展,“十二五”以来共落实市级扶持资金3900万元,其中2016年落实扶持资金600万元,专项用于核桃、糯橄榄、石斛等产业的建设扶持。
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作责任、扶持措施到位,群众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空前高涨,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效益显著。2015年末,全市以核桃、油茶、澳洲坚果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基地总规模达567万亩,产量82589吨、产值229156万元。其中:核桃455万亩,产量81265吨,产值225869万元;油茶86万亩,产量484吨,产值1187万元;澳洲坚果26万亩,产量840吨,产值2100万元。全市农民人均核桃收入已突破1000元,昌宁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24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5%,其中核桃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8769户,5万元以上的农户457户,10万元以上的农户21户。核桃已真正成为山区农民的笑果果、金果果,从过去的“要我种”到现在的“我要种”,核桃已成为政府和群众“双赢”产业,全市455万亩核桃基地进入盛产期后,按70公斤/亩,20元/公斤计算,果品产值达64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将达2900元。以核桃、油茶、澳洲坚果为主的木本油料产业已经成为保山林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明确职责,加强监管
全面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有关部门配合抓,把工作任务和完成质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明确奖惩措施。执行市、县林业局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分片包干负责制和乡镇林业技术人员全程跟班作业指导;严格执行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把作业设计、整地、打塘、定植、种苗等质量关,凡不符合项目管理要求、不按照作业设计施工以及作业质量不合格的地块,当即责令返工整改,直到跟班指导人员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
(五)调整方式,科学发展
在核桃和油茶产业发展上,不再追求增加基地面积,而是提质增效上下狠功夫,集中资金、技术、人员狠抓核桃、腾冲红花油茶抚育管理,以质量促效益。在澳洲坚果产业、石斛产业、林业产业发展上,坚持巩固好现有成果,根据农户意愿,稳步推进基地规模建设。
(六)注重科技,搞好服务
通过各级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的探索、实践、实验,编制了《保山核桃栽培技术图解》、《保山核桃早实丰产栽培技术》、《保山泡核桃提质增效技术》、《滇橄榄早实丰产栽培技术》、《隆阳核桃早实丰产栽培技术》、《昌宁核桃丰产栽培技术手册》等技术手册,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规范种植和提质增效,在核桃产业发展上坚持开好“四个现场会”,即打塘现场会、回塘现场会、种植现场会和追肥现场会,并根据核桃生物学特性,在春、夏、秋三季向农户示范正确的追肥方法和追肥量,促进核桃快速生长。通过技术人员面对面的培训,使群众掌握了核桃种植、抚育管理的基本要领,实行规范种植,提高了种植质量,促进了核桃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同时,通过对各县(区)核桃无烟烘烤烤窑建设进行扶持,以提升我市核桃产品档次,提高其附加值。“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开展核桃抚育管护培训400余期,培训人数达3.4万人次,建设无烟烘烤烤窑340座。此外,昌宁县研究总结推广了《昌宁无公害核桃生产标准》(DB53/T 224.1—2007)、《地理标志 昌宁核桃》(DB53/T 475—2013)两项核桃生产标准,实现了核桃无公害生产。
(七)抓种苗质量,确保造林成效
一是工程用苗必须具备“一签四证”,确保来源清楚;二是严格苗木质量检查,确保良种使用率为100%,Ⅰ、Ⅱ级苗使用率为100%;三是严格按相关规定组织生产、检验、调运和使用种苗。四是采取招投标或委托育苗方式组织供应,确保工程用苗数量和质量,为成果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为绕目标,抓任务落实
为确保建设任务落在实处,做到早计划、早准备、早安排、早落实,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通过召开群众会、组织宣传发动等形式,将各项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乡(镇)、村、组,落实到具体的山头地块,落实到具体的业主,确保种植任务实实在在地落到实处。
三、存在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一是由于受自然条件、土地资源、树种特性、产业规律、群众基础和思想认识、工作措施、推进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全市县区之间、乡镇之间等均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发展的成效差异很大。施甸、龙陵至今没有引进核桃深加工企业,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或者外运销售,降低了林农经济收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
(二)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林业项目特别是造林项目的客观反映,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用材林至少要20年以上才有效益,经济林要8—10年才能到达盛果期真正产生效益,期间主要体现的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期内经济效益难于显现,故在农户增收上只进行项目补助资金统计和效益测算。为此,在扶贫攻坚上建议将生态效益同经济效益一并测算。
(三)扶贫面不广
由于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项目的实施有具体的要求,在布局上各县区已重点向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倾斜,但由于受项目实施要求的限制,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项目落实到建档立卡贫困村的面积比例只占计划任务面积的44.98%。
(三)木本油料产业单位面积产值低
长期以来,由于农户对核桃、油茶、澳洲坚果的管理较为粗放,重造新管现象突出,广大农户缺乏基本的经营管理技术。2015年底全市核桃基地455万亩,挂果面积214万亩,产量8.12万吨,产值22.58亿元,平均亩产值1050元,距盛果期平均亩产值3000元目标的有较大差距,核桃产业还没有完全摆脱“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林业传统发展模式。原因是整体经营水平不高。长期以来,由于农户的管理较为粗放,重造新管现象突出,广大农户缺乏基本的经营管理技术,致使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
(五)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
长期以来,保山市多数核桃加工销售企业均以卖鲜果、干果、核桃仁为主,以优昊、大庄园为代表的核桃精深加工企业,产品研发滞后,全市核桃深加工利用率不到20%,大多数核桃经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以原料供给型、初级加工型为主,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效益不显著。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及主要措施
(一)工作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脱贫工程,按照我局确定的“林业产业扶贫和生态扶贫”的扶贫思路,积极争取项目支撑,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建设,在核桃和油茶产业发展方面,将在继续适度扩大基地规模的基础上,重点向提高管理水平、巩固发展成果转变,由数量型快速发展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在澳洲坚果方面,将结合全市开展的绿化荒山行动,科学规划地块,将适宜发展区域的地块尽快纳入澳洲坚果造林范围;在林下产业方面,结合农户意愿,积极申请项目扶持,稳步推进林药、林菌、林菜、林草、林禽、林畜、林蜂、野生动物驯养、森林康养等九个模式为主的林下经济生态产业发展。
(二)发展目标
根据各县区上报的林业产业扶贫摸底调查数据,编制《保山市林业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在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适合区域全力推进林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实施人工造林6.81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6445户、面积6.67万亩;木本油料提质增效8.58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2493户、面积1.87万亩;林下种植11.75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056户、面积2.31万亩;林下养殖46.42万头(只、巢),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1734户、面积19.75万头(只、巢)。
(三)主要政策措施
1、进一步加强领导,确保目标任务完成。一是认真落实责任,做到领导分片包干,部门挂乡包村,人员定到山头地块,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负责、全社会关心、群众积极主动的良好氛围;二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对各项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产业建设质量。
2、抓住关键环节,稳步推进产业发展。一是按照所编制的各项目产业发展规划,扎实抓好种苗生产及质量管理的一系列要求,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着力强化质量管理,提升种苗供给能力,确保种苗优质足量供应;二是积极向上级申请新一轮退耕地还林、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木本油料提质增效、林业产业发展及其他营造林项目的支撑,按质按量完成年度种植计划,进步一步采取措施严把种苗质量关,确保造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三是强化种植后的管理,督促指导农户开展中耕抚育管护工作,确保产林业业发展取得成效;四是依托低效林的复壮改造和木本油料提质增效基地建设项目的支撑,大力开展现有核桃基地的中耕抚育管护工作。
3、加大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高度重视木本油料产业产品的综合利用研究,在巩固好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好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升级,实施产业化开发;加快有机生产许可证的认证步伐,拉长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打造我市核桃、油茶、澳洲坚果有机产品的优势品牌。同时进一步加大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无烟烘烤烤炉建设,确保林农收入稳定。
保山市林业局
2016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