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与应对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举措。2025年来,保山市持续以《云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工作规划》为引领,结合实际,通过创新宣传思路、丰富宣传载体等举措,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从“被动解答”到“主动服务”,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一、多部门协同发力,搭建线上宣传矩阵
市、县级政府官方网站、政务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传播优势,适时发布防震减灾科普图文、短视频及相关地震信息20条/次,最高浏览量超22.5万人次。市地震局主动上线《保山阳光政务》直播间,围绕职能职责和防震减灾知识与市民互动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回应群众关切,网络浏览量达5000余人。各级各部门政务新媒体广泛参与,通过部门微信公众号转发防震减灾图文、视频1000余条;通过移动公司手机短信平台及微信群发等方式宣传防震减灾基本常识,推广信息超40000条。
二、深化校园宣传教育,提升学生防灾素养
市地震局、市教育体育局、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制定下发《保山市“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2025年度工作计划》。组织相关学校教师参加了中国灾害协会承办的地震科学传播师培训,全市144名教师取得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资格;1023所学校组织观看2025年“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首场活动,开展了“防震减灾第一课”科普活动;年内参加“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的学校不同层级组织开展了“一场科普讲座”“一次紧急避险疏散演练”“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活动。上半年,全市各级学校举办科普讲座1000余场,召开防震减灾主题班会1.8万余场,开展紧急避险疏散演练2000余次,参与学生超90万人次。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全市40多万师生做到临“震”不乱,以“教科书”式避震疏散实现安全有序撤离,以实战检验了主题活动成效。保山一中避震疏散被教育部和中国地震局联合发布为典型案例,登上中央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该校作为全国唯一学校代表,受邀参加中国地震局在湖南韶山举办的全国防灾减灾日第二届防震减灾科普主场活动,分享交流校园防震减灾实践经验,为校园防震避险提供“保山示范”。
三、借助特殊时机,强化科普宣传效果
地震发生后是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关键时期。缅甸7.9级地震发生后,保山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积极配合,线上线下双维度发力,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科学应对能力。网站平台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通报地震参数、转发科学防震减灾科普图文及短视频,时时回应社会关切。组成多个科普宣传小组,深入城镇中心社区,通过逐一上门宣传、集中宣传和集中培训等方式,为居民讲解地震科学知识,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安抚居民,指导居民检查房屋结构安全、正确放置家具物品以降低地震风险。在“5・12”、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时段,借助集镇街天、广场、集市等摆摊设点集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上半年,全市共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宣传50余次,通过电子屏、悬挂宣传标语等展出宣传标语220余条次,发放各种宣传品5万余份,接受群众现场咨询400余人次,受众达5万余人。
四、常态化与专项活动结合,提升科普宣传影响力
结合培训学习、乡村振兴入户走访、主题党日活动、安全生产教育等时机,扎实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六进”宣传活动,适时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上半年,以地震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地震科普知识讲座31场,组织应急疏散演练173场。同时,通过文件通知、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朋友圈等渠道,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参加中国地震局和云南省地震局组织的各类专项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关注防震减灾工作,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在2025年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暨第九届全国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云南选拔赛、全省第七届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中,保山选手赵梦丹获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保山市代表队获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三等奖。
五、创新宣传方式,增强科普宣传吸引力
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创新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方式,拓宽科普渠道。市地震局将云南省防震减灾科普IP形象“安仔”、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保山元素充分融合,科学编排印制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笔、抽纸、扇子;龙陵县采用“幼儿园启蒙、小学体验、中学深化”的阶梯式教育模式,实现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应急演练全覆盖,并构思设计“抗震刺绣”文创产品,将地震波图案绣入传统傣族织锦,实现防震减灾知识与地方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昌宁县地震局录制《防震避险七字歌》,在茶乡昌宁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平台推送,以寓教于乐、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科普宣传;腾冲市结合年度宣传主题制作防震减灾农村版宣传海报,在腾冲融媒等线上平台发布推送,让科普知识更加贴近乡村群众。